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提起爱因斯坦,众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在全世界

举重若轻的科学家对于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甚至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这般成就的核心原因。

而能够与爱因斯坦交流可谓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幸事,而我国唯一获得此般殊荣的只有同为赫赫有名的科学家的杨振宁,他曾与爱因斯坦交流了整整1.5个小时,然而事后却声称自己很遗憾,什么也没有学到

杨振宁:自幼便对科学充满热爱

在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年仅四岁的杨振宁便习得3000多个字,使得杨振宁在众多孩子中脱颖而出

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在杨振宁六岁那年,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举家迁徙到北京,这也是杨振宁第一次见识到了北平的风光。

杨振宁的父亲那时受聘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这位曾经留洋美国的先进分子对于儿子的教育分外重视,叮咛他在注重于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于为人修养。

杨振宁至今对于父亲的教诲依旧铭记于心,他至今难以忘怀自己曾经因考试作弊,被父亲发现后惨遭一番斥骂,使得杨振宁自此之后再不敢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

杨振宁自幼时便刻苦学习,他仍记得父亲告诫过自己,若是渴望改变这个中国,那么必先改变自己,只有人才才能兴国。

杨振宁依旧记得自己曾经遭逢“七七事变”,那次残酷的战争让他记忆犹新刀光剑影仿佛仍在眼前挥舞,

如雷震耳的炮火声在耳边仿佛仍未停歇。

人的性命在战争中则是最不值钱的东西,随时便有一条生命丧命于炮火之下。杨振宁痛恨着一切,他迫切地希望扭转这一不忍直视的局面,让中国重新回到那段辉煌、受人尊敬的日子,而眼前复兴祖国的唯一方法,便是努力学习,提升自我

自此,杨振宁再未停歇自己的脚步,悬梁刺股更是不在话下日以继夜、挑灯夜战地学习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在1939年,十七岁的杨振宁参加了高考,比起他人的焦躁不安,杨振宁表现得尤为镇定,平时的刻苦努力所得的成功在如今全部爆发了出来。最终,杨振宁以名列前茅的分数被西南联大所录取。

在大学内,杨振宁蓦然发现国内尽管人才济济,但是那时的中国比起外国来说依旧稍有不足,若想在短时间内有所建树,前往海外留学便是最为快捷的道路。

杨振宁:前往海外,功成名就

在父亲的支持下,杨振宁坚定了前往海外、拓宽视野的决定。在1948年,杨振宁凭借着傲人的成绩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当机立断地便前往美国。

初来乍到,杨振宁险些被美国的繁荣昌盛所迷失了双眼。尽管在心中已经有所建设,但是美国屹立于世界巅峰的发展速度依旧让杨振宁瞠目结舌,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是当时的中国远远不及

的。

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后,杨振宁就如同一块海绵,开始贪婪地吸取一切知识。尽管怀有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但是杨振宁不得不承认美国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依然不可小觑,若是自己没有来到这里,那么有些难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答。

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在1949年,杨振宁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与李政道合伙研究项目,两人仿佛

一见如故的知己,相见恨晚。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杨振宁与恩利克·费米共同研究了一个项目,第一次提出了基本粒子复合模型。

在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也正是因为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使得杨振宁在美国物理界的地位就此奠定。也正是如此,杨振宁才获得了与爱因斯坦相见的殊荣。

远在德国的爱因斯坦听闻美国居然有人做出了如此建设,甚是好奇。爱因斯坦颇有爱才之心,希望能与这位提出此般理论的天才有所交集。

于是,1957年,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次颁奖典礼上,这是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初次相见

面对这位物理学上的泰斗,杨振宁自然深感荣幸,他面对这位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有些不知所措。而爱因斯坦更是激动万分,毕竟杨振宁也属少年英才,更是未来物理学界的栋梁。

于是,爱因斯坦颇为激动地用德语与杨振宁攀谈起来,而杨振宁一改平时的沉着冷静,反而结结巴巴地回应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这场交流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旁人对两人所谈内容一窍不通,但是光看二人的样子,便深感大家毕竟是大家,只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然而,当有人询问杨振宁与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交流后有何成果,而杨振宁则一脸为难地表示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实在遗憾万分

众人先是大吃一惊,杨振宁这才解释,原来爱因斯坦只用德语与杨振宁交流,而杨振宁对德语不甚了解,只好用英语跟其对话。于是,这场举世闻名的会面便就此结束了。

尽管这场交流无疾而终,但是这同时也让杨振宁明白了自己与爱因斯坦这般顶级物理学家的差距。也正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过往,让杨振宁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当年爱因斯坦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丰功伟绩改变了以色列的命运,杨振宁同样也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的命运。

爱因斯坦邀请杨振宁,两人长谈1.5小时,杨振宁:啥都学不到

在取得诺贝尔奖后,杨振宁不顾美国开出的诱人条件,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一切,毅然决然地返回中国,决定为中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也正是在杨振宁的帮助下,中国对原子弹的研究才能有所突破。在杨振宁的努力下,中国在科技方面更是有所建树,解决了当时一个进退两难的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