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宰相谢安,何以成江左风流?(二)

后来,正是由于谢王二人的掣肘,桓温的篡权称帝才成为黄粱一梦;当时政局不稳,武帝年幼,权臣环伺,但谢王二人忠心耿耿,辅佐晋室,才使年轻的东晋王朝不至于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东晋宰相谢安,何以成江左风流?(二)

闲情逸致的谢安

终于,总算把桓温给熬死了,谢安成了百官之首,与王彪之执掌朝政,当时内外矛盾尖锐,为了稳定大局,他深谋远虑,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

一方面,外举不避仇,任用桓温之弟桓冲镇守要塞,这一步棋谢老头子下的很高,不仅可以使世人认为自己心胸宽广,还可以合力对付前秦,名利双收,老谋深算的感觉有没有?

另一方面,休养生息,广施仁政,上下同心,宵衣旰食,不计小过,瞬间形象高大的过于耀眼。你可能以为他这是处在人生巅峰了,No,你错了,接下来,才是他大放异彩的时刻。

淝水之战,扬名天下

前面提到了,东晋彼时内忧外患,这个外患就是指以苻坚为首的反政府军——前秦。俗话说,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将,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军队,东晋当局差点当场石化,满朝文武都唯谢安是瞻。

这时谢安又拿出内举不避亲的那套,发扬“小圈子”主义,任用自己的侄子谢玄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自己任“总司令”,总督长江下游。好在谢玄不负众望,精挑猛将,勤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了“谢家军”——北府兵。

东晋宰相谢安,何以成江左风流?(二)

后来在淮南之战中,谢安坐镇后方任总指挥,传令谢玄率军御敌,谢玄气吞万里如虎,四战四捷,最终胜利凯旋。

志在千里的苻坚怎么可能就此罢手,公元383年,东晋扛把子苻坚号军百万欲南下灭晋,而谢安依旧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果是我早吓得尿裤子了),云游山野一天后晚上才召集心腹将领,当面交代战略战术等机要事宜。

兵法云:正兵迎敌,奇兵取胜。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趁夜色奇袭梁成,最终斩杀梁成梁云兄弟,取得洛涧大捷。之后,晋秦决战于淝水,谢玄率七万东晋王师干掉了苻坚率领的十五万虎狼之师并斩首苻融,使得东晋局势转危为安。

东晋宰相谢安,何以成江左风流?(二)

淝水之战2

晋军大捷的消息送到时,谢安正与客人对弈,他看完捷报,便放在旁边,脸不红心不跳地继续下棋。他忍得住客人忍不住啊,于是问他,前方高能预警!谢安悠悠地说出了那句装逼千古的名句:"小儿辈大破贼",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谢老爷子,要不是史书记载,我差点就信了你这淡定劲儿,因为这个谢安是真是能装啊,脸上云淡风轻,心中却万马奔腾,客人告退以后,谢安进屋激动的把木屐鞋都碰断了。

好了,调侃归调侃,言归正传,这个淝水之战不仅使得谢安声望如日中天,也使得东晋的火种得以延续,更使得国家进一步统一,怪不得连毛主席都评价他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交权病逝,百世流芳

《道德经》中讲到“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也是一样,谢安在淝水之战的C位出道,太过耀眼乃至惹人眼红甚至功高震主,再加上奸佞之臣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构陷忠良, 谢安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

东晋宰相谢安,何以成江左风流?(二)

谢公墓

公元384年,这位曾经手握风云、笑傲江湖的老人自废武功,上交权力,远离是非,以绝后患,武帝在西池为他设筵饯行,一副好聚好散的模样。谢安虽然远离了权力核心,却并未“裸退”,仍兼着一官半职,但显然他已经志不在此了。这位花甲老人隐遁东山,常居乡野,时常循着少时的足迹,漫步于山间,追忆流金岁月......

巨星终于陨落,六十六岁的谢安病逝于建康。孝武帝闻讯大恸,废朝三天,赐钱百万,追赠太傅,谥号"文靖"。这个曾经差点将日月都握在手中的人,用自己独特的硬核操作,书写了开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