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絲路友誼之花在春天綻放(行天下)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絲路友誼之花在春天綻放(行天下)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 郭紅松繪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絲路友誼之花在春天綻放(行天下)

  2016年夏,作者在意大利羅馬舉辦中國書藝個展,保羅、聶紅梅作為策展人與肖雲儒在展館前合影。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絲路友誼之花在春天綻放(行天下)

  二〇一七年初夏,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記者瑪麗娜訪華時與肖雲儒一道在西安採訪。

  

  這些年在“一帶一路”各國跑著,有意無意結交了許多朋友。一次相識就是一顆種子,在這個特別的春天,種子一顆一顆從春泥中冒了出來,一茬一茬發了芽。如今回想起來,溫暖無比。

  

  

  春節前夕,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導演保羅先生和他的妻子、華裔歌唱家聶紅梅,一連幾次來電話和微信,關心陝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問候西安的朋友們。

  

  他們還發來一個保羅拍的視頻,紅梅在鏡頭中說:“我現在在羅馬著名的西班牙廣場,意大利向中國問好,羅馬向長安問好!這裡的人們十分關注中國疫情防控的情況,對華人和中國客人依然是一貫的熱情。”隨後,她在鏡頭前唱了起來——“多麼輝煌那燦爛的陽光,暴風雨過去後天空多晴朗……”

  

  《我的太陽》這首意大利名曲,一般認為是首情歌,但在當地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唱的是兄弟之誼,是給出門遠行的兄弟唱的。我很為他倆的深情打動,並提醒他們也要注意防護。

  

  保羅在大學學的是漢語,專攻中國文化,寫過研究《道德經》的論文。聶紅梅是地道的陝北女子,在西安音樂學院學完聲樂後,去羅馬發展。燦爛悠久的中意文化交融碰撞,吸引他倆走到了一起,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絕配。

  

  這些年,他們利用跨文化優勢,組織中國藝術家去意大利舉辦“中國藝術周”,讓秦腔等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在意大利的夏夜迴響,也使兩國文藝界人士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深。

  

  

  大年初二,伊朗的孟亞琪女士也發來了微信和視頻,將關切送給她認識的中國朋友。

  

  3年前,我隨“絲路萬里行”車隊從德黑蘭到伊斯法罕,孟亞琪給我們當了三四天的中文導遊。記得剛見面時,她一開腔就令人十分意外:“哥們兒、姐們兒,上車了,出發!”竟是如此字正腔圓,又接地氣:“我是‘90後’,叫孟亞琪,波斯人名字太長,說了你們也記不住,叫我小孟就好。”

  

  孟亞琪在德黑蘭國際大學學中文。她到過中國,知道孔子、老子、屈原、李白,更知道與她同姓“孟”的孟子。這兩年頻繁接待中國考察團、商務團、旅行團,孟亞琪的中國朋友圈大了起來,生活更精彩了。

  

  由於疫情在伊朗蔓延,孟亞琪只好宅在家中做中文抖音和各種節目,為伊朗、中國和世界加油。孟亞琪發的中文抖音短視頻,有好幾萬點擊量,許多學中文的伊朗人也在關注。她在視頻裡介紹伊朗和中國,也分享自己在伊斯法罕家中的宅生活,很家常、很親切。

  

  在視頻裡,她說:“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伊朗蔓延,中國朋友最早送來了援助。中國寄出醫療物資,支援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智利等國家。感謝中國,願真主保佑中國!”看到這,我不禁想起她給我們朗誦過的波斯詩人薩迪的名句:“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情。”

  

  

  大約兩個月前,羅馬尼亞陝西商會副會長趙琦突然從布加勒斯特來電,說他為家鄉籌集了一批口罩,已經空運到西安,供大家使用。我感激地向他道謝,一綹春日的陽光帶著暖意透進心裡。

  

  電話中,趙琦特別叮囑我,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主持人瑪麗娜希望我錄一段視頻,講幾句西安抗疫的情況。當晚,我自拍了一段視頻,談了中國全城動員、萬眾一心抗疫的簡況,並向羅馬尼亞觀眾致謝。視頻最後,我說:“此刻我腦際響起了羅馬尼亞名曲《多瑙河之波》:兩岸的山巒鬱郁蒼蒼,兩岸的田野肥沃寬廣……這與中國黃河、長江的景象何其相似。”

  

  瑪麗娜是位出色的記者,多次訪問中國,每次都用視頻和文字展示一座中國城市。繼北京、上海之後,西安是她跑的第三座城。2017年10月1日,電視紀錄片《兵馬俑探尋記》在羅馬尼亞播出,中羅媒體廣有推介,引發社會關注。紀錄片一開頭,我在西安城牆前,介紹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及當代鉅變,並邀請瑪麗娜騎共享單車遊覽了幾處聞名遐邇的古蹟,欣賞了璀璨繁華的夜景。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市場、香味撲鼻的小吃街和歡樂的廣場舞,都被鏡頭記錄下來。

  

  那次見面之後不到兩個月,我們第三次“絲路萬里行”車隊就穿過中亞、俄羅斯到達羅馬尼亞。瑪麗娜陪同我們參觀了羅馬尼亞國家電視臺,並將才完成的西安專題片光盤和發表有相關文章的刊物贈給我們。

  

  千緣萬緣,都因絲路結緣。臨別時,我將寫有“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書法作品送給她,這是杜甫懷念李白的一首詩。是啊,什麼時候能再見,重又一起切磋文事、共話友情呢?

  

  

  庚子早春,還收到了梅畢娜教授從意大利米蘭發來的微信和視頻,向中國朋友問安:“和中國朋友交往多年,我多麼想念你們,為你們擔心。”

  

  梅畢娜是位漢學家,現任米蘭聖心大學漢語語言與中國文化教授、意大利——中國“一帶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執行主席,數十年間為中意文化交流牽線搭橋。前幾次來中國,我建議與她以對談的方式,完成一本“中國知己談中國”的書。在北京、西安前後整整談了三天半,整理出十幾萬字和相關照片,這就是《地球之虹:一位意大利人眼中中國50年變遷》。

  

  梅畢娜教授從小嚮往中國,10歲時用零花錢買的第一本課外讀物,就是關於中國的書。從上世紀70年代起,她先後兩次來中國留學,在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的校園裡留下了青春的足跡。對談中,我們一道唱起那時的流行歌曲《瀏陽河》,你一句我一句回憶當時的大學生活。

  

  後來意大利疫情呈蔓延之勢,米蘭一帶更為嚴重。梅畢娜教授宅在家裡伏案寫書。前幾天,她給我發來一組照片,打開來是幾十幅意大利風光照,美麗至極。我以王昌齡《長歌行》中的名句回覆她:“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就是人心相通、人類一體的證明。地球本來同涼熱、共命運。同行不疏伴,惟德自成林。友誼的種子從撒播、發芽,到開花結果,有如人的生命和社會的發展,免不了經受災害的洗禮、危難的鍛打,但這最終會使我們的友誼更加牢固緊密。

  

  我們和“一帶一路”沿線各民族的友誼和感情不就是如此嗎?這些友誼已經融聚為“一帶一路”上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更會孕育結晶為心之流、情之流、愛之流。它們更深沉、更恆久,植入人生記憶和歷史記憶。

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絲路友誼之花在春天綻放(行天下)

  (肖雲儒,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50年前提出散文寫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觀點,影響深遠。25年前的專著《中國西部文學論》被譽為西部文化理論的開創性成果。2014年至2017年,以古稀高齡三次參加“絲綢之路萬里行”,行程5萬公里,到達絲路沿線32國90多城,並出版絲路專著《西部向西》《絲路雲履》《絲路雲譚》《絲路雲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