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之東周(下)


本期為東周歷代王下集。

東周(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前256年,共515年,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

  東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的歷史階段。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 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三十五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 期。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當時,封建生產關係正大孕育,政治上表現為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這個時期,我國在歷經 夏、商、西周的統一王朝以後,分裂為數百個諸侯國。它們相互兼併,角逐爭雄,混戰不休;各諸侯國內部,則階級矛盾尖銳,奴隸起義連綿不斷,新舊勢力鬥爭激 烈,社會在劇烈地動盪著。這一時期的陣痛,正預示著封建制度這一新兒即將延生。

戰國時期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經過春秋時期激烈的兼併,數百個諸侯國被吞併,周王室的勢力更趨衰落,至戰國初年,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 國,史稱戰國七雄。各諸侯國內新興的地主階級先後奪取了政權,進行變法,逐漸確立起封建制度。七國之間展開了更為慘烈的兼併戰爭。最後由秦取代周室,滅六 國而一統天下。

東周王室在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共有25王,病死21王,國亡投降,奔波而死的1王,哀傷而死的1王,內爭中被殺死的2王。

東周列國諸侯,因不屬於帝王範圍,故沒記載。


中國曆代帝王之東周(下)

(東周)景王(姬貴)

周景王,名姬貴(?-前520年),周靈王子。周靈王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葬於翟泉(今河南省洛陽市舊城)。

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連宮室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有一次,他宴請晉國大臣荀躒,指著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獨獨晉國沒有?”荀躒的隨員籍談答覆說,當初晉國受封時,王室就沒有賜以禮器,目下晉國又忙於對付戎狄,送不出禮物來。姬貴列數了王室賜給晉國的土地器物,諷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談是“數典而忘其祖”,這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源。這件事說明,春秋初年王室還能賜些土地器物給諸侯,這時卻只能靠向諸侯乞討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經一落千丈。

姬貴在位期間,鄭國的執政大臣子產(即公孫僑,字子美)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徵稅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鐵鑄造了一隻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於限制了舊貴族的胡作非為,觸及了貴族的利益,貴族們就用歌謠詛咒子產說:“硬逼我將好衣服藏在家,還將我的田產左盤右查,誰去殺子產啊,我一定參加!”子產聽了,毫不動搖,說:“只要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我死也得堅持,改革可不能中途變卦。”幾年後,子產的改革已見成效,鄭國的百姓就用歌謠來感謝他說:“我們的子弟,子產來教導;我們的田地,子產幫助我們把產量提高。如果子產死去,有誰能像他那樣好?” 子產執政20年,使鄭國內部安定,生產發展;對外維護了國家尊嚴,使大國不敢輕視鄭國這一小國。

公元前522年,鄭國由子大叔執政,他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壓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澤(今河南省中牟縣內),依據險要,和奴隸主貴族展開了武裝鬥爭。後在子大叔的鎮壓下,起義者因寡不敵眾而全部戰死。

公元前520年4月,姬貴病死。姬貴死後的廟號為景王。


(東周)悼王(姬猛)

周悼王,名姬猛(?—前520年)。周景王長子。景王死後繼位。在位1年,病死,葬處不明。

景王在位時,因長子太子壽早死,就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於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姬朝沒來得及繼位,景王就病死了。景王死後,貴族劉卷、單旗將孟賓殺死,仍擁立太子姬猛為王。

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跑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於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

公元前520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後的廟號為悼王。


(東周)敬王(姬匄)

周敬王,名姬匄(約前536年—前476年)。周景王子,周悼王同母弟。悼王死後繼位。在位44年,病死,葬於三王陵(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10裡處)。

周景王死後,周悼王繼位。王子朝攻擊並殺害周悼王,晉國攻打王子朝而擁立周敬王。此後敬王與王子朝不時仍有衝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國。前505年春,楚國被吳國擊敗,險些亡國,周敬王趁機派人在楚地殺死王子朝。儋翩帶領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舉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晉國幫助下回都。

東周自周平王開始以雒邑(洛邑,又稱成周)為都城,平王東遷後,又稱雒邑為王城。敬王時,因王子朝在雒邑勢大,乃遷都至雒邑之東,稱新都為成周,稱舊都為王城。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起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並獻上美女西施。

公元前476年冬,姬匄病死。姬匄死後的廟號為敬王。


(東周)元王(姬仁)

周元王,名姬仁(?―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在位8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

周元王宮殿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後的廟號為元王。


(東周)貞王(姬介)

周貞王,名姬介(?-前441年)。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三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晉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 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王。


(東周)哀王(姬去疾)

周哀王,名姬去疾(?—前441年)。周貞王長子。貞王死後繼位。在位僅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

公元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姬去疾死後的廟號為哀王。


(東周)思王(姬叔)

周思王,名姬叔(?-前441年)。周貞定王子,周哀王弟。哀王死後繼位。在位僅五個月,被弟王子嵬所殺,葬處不明。

公元前441年,叔襲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殺。姬叔死後的廟號為思王。


(東周)考王(姬嵬)

週考王,名姬嵬(?—前426年)。周貞王子,周哀王與周思王弟。思王死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處不明。

公元前441年,姬嵬殺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為週考王。

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周朝地盤越來越小,只剩下一座宮殿和幾戶人家以及幾千軍隊那麼小。考王姬嵬在位期間,越國日益強大,和齊國、晉國、楚國成為中原霸主,越王滅了滕國,開始向中原發展。

公元前426年,姬嵬病死。 姬嵬死後的廟號為考王。


(東周)威烈王(姬午)

周威烈王,名姬午(?—前402年)。週考王子。考王死後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於今河南洛陽。

周威烈王在位期間,韓、趙、魏三家滅掉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後,晉國的當權者晉哀公鑑於當時國內三家強盛的事實,保持了沉默,當時的周定王也保持了沉默。於是韓、趙、魏三家,以一種並未得到認可的形式保持著強盛的實力。而在此之後約五十年,當時的周威烈王,在他當政的第二十三年,任命了作為晉國大夫的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 姬午死後的廟號為威烈王。


(東周)安王(姬驕)

周安王,名姬驕(?—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誌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

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公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公元前376年,姬驕病死。姬驕死後的廟號為安王。


(東周)烈王(姬喜)

周烈王,名姬喜(?—前369年)。周安王子,安王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喜在位期間,是秦獻公在位的後期。秦獻公當政時,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風翔)遷到東部的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市),以便於向東發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內政,加強王權。他還清理戶籍,整頓軍隊,注意發展經濟,使國勢好轉,為日後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公元前371年,秦獻公發兵攻佔了韓的六座城市,成為秦向東發展的開始。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諸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威王來朝拜,因此天下都稱齊威王賢德。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告訴他,自從你為官以來,誹謗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人民富足,地方生活安定。這就是你不侍奉我的左右近侍,求他們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然後齊威王賞了即墨大夫。後來又召見東阿大夫,告訴說讚譽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田野不闢,人民陷於貧窮飢餓中。過去其他國家侵佔我友國領土時你也不幫忙!這就是你侍奉我左右近侍,所以他們才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就在當天齊威王將讚譽東阿大夫的近侍們進行了處死。於是群臣再也不敢巧言欺詐,凡事務必說明事情,齊國因而成為了天下強國。

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後的廟號為烈王。


(東周)顯王(姬扁)

周顯王,名姬扁(?—前321年)。周烈王弟,烈王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諸侯國的變法發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齊侯田因齊(即日後的齊威王)任用賢能之士鄒忌、田忌等人實行改革。為了廣開言路,齊侯下令不論臣民,凡能當面指出自己過錯的,賜給上等獎;以書面提出批評建議者,賜給中等獎;即使在背後議論他的過失的,也給獎。命令一下,幾個月之內來朝廷提批評、建議的人爭先恐後,門庭若市,使齊侯瞭解到許多國政的弊端,自己的過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國家的辦法。為了整頓吏治,齊侯多次詢問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誰最好?誰最壞?不少人說,阿(今山東省陽穀縣東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的大夫最壞。齊侯派人實地調查,情況卻正相反,阿地田園荒蕪,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穩定,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原來,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賄上司,讓他們顛倒黑白,為自己說好話;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賄上司,遭致了誹謗。齊侯當即 痛斥了阿大夫,將他及受賄後替他說好話的人烹殺,嘉獎了即墨大夫,賜予他一萬戶的俸祿。齊侯如此不受矇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齊國的風氣為之大變,人人都忠於職守,不敢說謊。齊侯又選用賢能之士,委以重任。沒有多久,齊國大治,成為當時一大強國。

姬扁在位期間,齊國與魏國有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史稱“桂陵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53年。魏軍在主將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求救於齊。齊侯以田忌為將,以傑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的謀劃下,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戶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魏軍慌忙回兵,齊軍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救了趙國。這種戰術,後人稱之為“圍魏救趙”。

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 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後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這種迷惑敵軍的戰術,後人稱之為“增兵減灶”。

“桂陵之戰”後的第三年,齊侯稱王,史稱齊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經先稱王,接著,秦、韓、 趙、燕等國諸侯也先後稱王,以表示自己高於其他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齊國所以能很快地強盛起來,主要是因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富有,說自己有一顆直徑寸許的明珠,能夠光照前後各12乘車輛,並問齊威王有什麼國寶。齊威王列舉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將,回答說,這就是我國的國寶。這使魏惠王啟愧不如。

姬扁在位期間的秦國,由秦孝公執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陝西省鳳翔縣) 的南門豎起一根木頭,懸賞說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子10兩。百姓不相信有這麼便宜的事,沒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賞金加到50兩,有一個人就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照數發賞。從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著,商鞅先後兩次頒佈了新法,宣佈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廢除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等。這些措施推行後沒有幾年,就大見成效,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鬥,為國作戰時卻勇敢衝殺,爭取立功。變法期間,舊貴族多方阻撓和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就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處公孫賈以黥刑(臉上刺字),保證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後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的舊貴族勢力又重新抬頭,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不可動搖,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使一個原來是貧窮落後的國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後攻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姬扁在位期間的韓國,國力薄弱。韓昭侯見各國通過改革變得強大起來,並且不斷向外擴張,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申不害以“術”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韓國一度強盛。

戰國七雄在先後進行了變法以後,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併戰爭。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後的廟號為顯王。


(東周)慎靚王(姬定)

周慎靚王,名姬定(前399-前315年)。周顯王子,顯王死後繼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勸說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為縱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公元前318年,魏國國相公孫衍發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軍進抵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秦出兵迎擊,聯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於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

公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接著大量移民,佔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後順長江東下攻擊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日後滅楚創造了重要條件。

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後的廟號為慎靚王。


中國曆代帝王之東周(下)

(東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名姬延(?—前256年)。周慎靚王子,東周最後一位君主,慎靚王死後繼位,在位59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初居“東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東周試舉周鼎,命右丞相樗裡疾率領兵車百乘先至東周國,試探東周反應。遭周赧王嚴詞拒絕,樗裡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宮,強遷至“西周”(即王城)。

當時秦國已攻佔了韓國、魏國、趙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籤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姬延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臺”(即逃債臺)。此後,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直撲東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謝罪才罷。

同年,周赧王鬱憤而終,國權已為西周公與東周公把持,西周公據洛陽,東周公據鞏邑。其後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眾就紛紛向東方逃亡。秦國於是輕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並且未立新王,東周滅亡,同時宣告著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東周公。東、西兩週就全都歸屬於秦國,周王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