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傳》一:曹沫刺齊桓公

之前做自媒體,亦有一二月時間,但收入甚微,不足十塊錢,而自己投入就有二百多,付出如此之多,回報如此至少,令人心灰意冷,於是無意再寫文章,到今天已有數月之久矣。但轉念一想,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又何必在意賺多少錢呢?想了想還是決定繼續寫下去,就當是給條友們分享歷史以及自己的觀點、看法了,相信與大家交流的過程中也會收穫不少快樂和樂趣。

這次想寫的歷史故事是春秋時期的刺客事蹟,首先從齊桓公時期的曹沫寫起。

《刺客列傳》一:曹沫刺齊桓公

曹沫劫桓公

主角:曹沫

配角:齊桓公

結果:無人員傷亡,有領土損失

曹沫刺齊桓公,準確的講應該叫曹沫劫齊桓公,因為曹沫的目的不是殺人,而是劫持人質使其達成某些協議,實際上齊桓公最後也沒有死。

曹沫是魯國人,史書載其“以勇力事魯莊公”,所謂有勇力,即是膽子大、力氣大,這種人在春秋那種亂世中到哪都是會受到重用的。更難能可貴的是,曹沫不僅有勇力,還有腦子,懂得打仗,曾經幫助過魯莊公打敗軍事力量強大的齊國。有勇力,又有智商,懂軍事,這樣的人才,不被重用都是不可能的。

《刺客列傳》一:曹沫刺齊桓公

魯國的國君魯莊公是喜歡力士 的人,有勇力和謀略的曹沫自然得到了魯莊公的重用。莊公讓曹沫做魯國的將軍,帶兵與鄰國齊國打仗。雖然曹沫勇而有謀,但對手齊國畢竟是當時的超級大國,兵強馬壯,並有齊桓公和管仲這樣的賢君良臣,在齊國絕對力量和正確軍事方針的碾壓下,有勇有謀的曹沫也是連吃了好幾場敗仗。人一次失敗足夠動搖信心,二敗則膽氣會衰,三敗則膽氣可喪,魯國連吃了幾場敗仗,作為國君的魯莊公終於坐不住了,史書載“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魯莊公開始懼怕齊國,於是決定和齊國簽訂《馬關條約》,割地求和。

齊桓公准許了魯國的求和,雙方約定與柯(地名)地結盟。當天,齊桓公和魯莊公一起在壇上結盟,曹沫跟隨在魯莊公的身邊。趁桓公不備,曹沫用身藏的匕首劫持了他,桓公左右見此場景,皆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齊桓公問曹沫:“你想幹啥?”曹沫回答道:“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可是你們強大的齊國侵略魯國也已經太過分了。現在魯國都城的城牆倒下來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希望您能考慮一下這事。”於是齊桓公答應全部歸還侵佔的魯國的土地(畢竟眼下還是命最重要啊,土地沒了可以再搶,命沒了就什麼都沒了)。曹沫見齊桓公已經許諾歸還土地,於是扔下匕首,走下壇,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臉色沒有改變,說話跟原來一樣若無其事。

《刺客列傳》一:曹沫刺齊桓公

管仲

曹沫很淡定,桓公很生氣。作為當時有著國際影響力的一國之君,他的生氣無疑是可怕的,足以造成“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後果。齊桓公此時恢復了自由之身,於是想違背剛才的許諾。但他的相國管仲卻說:“不可。如果為了貪圖小利來使自己痛快,就會在諸侯間失去信義,最終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給他們。”作為一代政治家,齊國的名相,管仲看問題的角度還是和常人不一樣的,比常人看得深,看得遠,他知道對於國家最重要的是信用,而不是可以再去奪取的土地,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天下人的信任,就會失去諸侯的援助。是謂“人不信不立”,國亦如此。

齊桓公作為一代明君,對管仲的話向來是言聽計從,聽了他的勸告,於是遵守與曹沫的約定,把侵佔魯國的土地全部歸還了魯國。

曹沫多次戰敗所失去的土地也在頃刻之間全部回到魯國手中,曹沫能建此奇功,無他,全靠智勇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