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傳》叄:豫讓

在《史記》的“刺客列傳”裡,太史公以時間先後為軸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五位刺客,這五人當中,除了荊軻,其餘四人中的兩人,他們的故事也同樣悲壯,讀來也同樣令人慷慨傷懷,不覺泣下…

“三家分晉”的故事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春秋時代的終結,也是戰國時代的開始。

春秋末年,晉國權勢下移,四卿獨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而四卿裡邊,又數智伯實力最強。但其狂傲自大,曾聯合韓、魏,一度滅趙,但在幾乎得手之際,韓、魏反戈,與趙合謀共同滅了智伯,並三分晉國。趙國的國君趙襄子對智伯恨之入骨,滅智氏一族二百餘口,並以其之頭為飲酒之器。

而智伯手下曾有一人叫豫讓,智伯曾待之甚厚。三家滅智伯之時,豫讓逃亡山中,嗟然嘆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從此豫讓踏上處心積慮為智伯報仇的道路,而其報仇的對象就是對待智伯最為慘酷的趙襄子。

《刺客列傳》叄:豫讓

於是他改名變姓以為刑人,入趙國宮室粉刷廁所,懷中攜帶匕首,欲以刺趙襄子。一次,趙襄子如廁,忽覺心驚(估計此人第六感頗強),於是讓人抓住塗廁之人,發現他便是豫讓,經搜身,發現身持匕首。豫讓口稱:“要為智伯報仇!”襄子左右欲殺之,但襄子卻說:“他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再說智伯死了,沒有後代,而他的臣下卻想替他報仇,這個人是天下的賢德之人啊。”因而釋之。

經此之事後,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行乞於市,以致其妻不能識。

但還是被他的一個朋友認了出來。朋友見豫讓這般殘身苦形,不覺淚下,於是勸豫讓以身事趙襄子,以他之賢,趙襄子必重用,彼時刺殺會相對容易不少,何必要這樣殘身苦形,讓自己受這麼多痛苦。但豫讓卻說,“委身為臣而欲殺之,是懷二心而事其主,今所為雖難,但所以為者,是為了讓天下懷二心之人心中有愧”。

豫讓離去之後,不久,埋伏在趙襄子將會經過的橋下。也是趙襄子命不該絕,路過此橋時,坐騎驚了,趙襄子說:“這必定是豫讓。”於是讓手下搜查,果然發現豫讓藏身於此。趙襄子責備豫讓道:“你不是曾經在範氏、中行氏門下做過事嗎?智伯把他們全滅了,而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門下效命辦事。現在智伯也已經死了,你為什麼獨獨這樣執著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在範氏、中行氏門下做事,範氏、中行氏都把我當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而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國士報之”。

《刺客列傳》叄:豫讓

豫讓拔劍擊衣

趙襄子聽罷,喟然而嘆,繼而涕下,說:"豫子啊豫子!你為智伯盡忠,名聲已經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足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過你了!”於是襄子派兵圍住豫讓。

豫讓說:”今日之事,臣固伏誅,但臨死之前,還有一不情之請,想求君衣服一件,以劍刺之,以示報仇“。趙襄子也是一賢主,深感豫讓之義,乃解衣與之,令衛士持之,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得報智伯矣!”

之後伏劍自殺。

豫讓的行刺並沒有成功,而太史公依然將其列入刺客列傳,只因其是春秋時期“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代表。其之勇不在行刺,而在敢於赴死。而敢於赴死,只因那個識己之人,這就是春秋時人的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