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有多難?壓垮實體經濟的“真凶”到底是什麼?

中國的實體店在很大程度上充當著零售終端的作用,其後端大都有一家工廠,之後工廠又連接著大大小小的實體店,隨著行業的不斷髮展,各種實體店不斷湧現,加上互聯網電商的衝擊,做好一個實體店越來越難。

實體經濟有多難?壓垮實體經濟的“真兇”到底是什麼?

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關店潮湧現的怵目驚心甚至比開店的宏偉計劃更值得關注。中國許多行業正面臨著大洗牌。互聯網時代,很多人認為,壓垮實體的“真兇”是電商。

但真是這樣的嗎?實際上,電商裡的廝殺早已經是慘不忍睹——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宴賓客,眼見它樓塌了。成功的永遠是少數。那導致實體店撐不下去的往往是哪些原因呢?我們該何去何從?

㈠ 盲目創業

創業和打工完全是兩回事。打工的時候,有領導帶,有同事輔助,有公司支撐。你所取得的成績,會被平臺放大,加成。但創業就是從0開始,剝離外在的一切,沒人告訴你該怎麼做,如何做得更好,只能自己不斷試錯不斷摸索。而中間的這個過程,可能就會把你本就不多的熱情消耗殆盡。

實體經濟有多難?壓垮實體經濟的“真兇”到底是什麼?

到最後,你可能才會認識到,其實你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強大。而與之相比較,清晰的認知自己的能力邊界,認清項目、難度、風險,則是創業必須的前提。

創業本身應該是一個自然的,水到渠成的結果,總以為開了店就是老闆了,就可以數錢數到手抽筋了,豈不知生意難做,最後大部分“老闆”都是在給房東打工,即使不幹了收到轉讓費,大部分人也是賠的一塌糊塗。而不應該是我想創業了,我想賺錢了,我想去試試這樣的一種動機下去做出的選擇。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即便是這樣,創業也是一種成功率極低的事情。在這之前一定要反覆多問自己:為什麼要創業?憑什麼創業?如何能成功?想清楚想徹底後,再做出相應的選擇。


㈡ 昂貴租金成本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開個小店,養活一家人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線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體驗的行業了,比如飲食、沐足、體育運動等。昂貴的租金成本,加入發展狂熱的互聯網,確實使越來越多的生意從線下轉到了線上。

實體經濟有多難?壓垮實體經濟的“真兇”到底是什麼?

㈢ 成本節節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黑白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知識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㈣ 勞動力的缺失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歐美日製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大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築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製造業根本無力對抗。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誰去競爭?

所謂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

實體經濟有多難?壓垮實體經濟的“真兇”到底是什麼?

基建的資金來源於貸款,且無所謂還貸,製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許多高速公路給農民工發高工資,但本身虧損,搞笑吧?一旦不印,農民工的高工資立即就沒了。

實體店存在以上問題是非常致命的,輕者會導致店鋪發展緩慢,造成虧損。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導致店鋪關門。要想店鋪持久經營下去,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的對店鋪進行定位,找到一個正確的經營方向,按照定位制定合理的經營計劃。其次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深入瞭解自己所在的行業。最後管理好自己的員工,採取合理的獎懲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