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期 哲·思·行:學問學問,是先學後問,還是先問後學?

在古代,學問是兩個詞,分別指兩個不同的過程。學指學習與研究,而問則是指問辯。後來兩個詞合二為一,成了系統知識的總稱。時間長了,知識和理論代替了學與問的本身,漸漸的也有了學而不問的現象。

現在我們理解世界和宇宙的規律,主要是通過學習知識和理論。人們覺得只要把知識掌握了,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在學校裡,大都是老師教,學生記,盯著書本找答案。人們自然就忘記了我們書本上學習的”學問“的本質是“可以證偽,但還未證偽的科學”這一真相。我們只顧著學習,卻忘記了在學習人類遺產的同時,學和問這兩個字才是學習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十八期 哲·思·行:學問學問,是先學後問,還是先問後學?

先學後問,最大的挑戰就是有先入為主的先見。問題不是通過打破邊界的思考自發的產生的,而是在先見的範圍內產生的。理論成為了人們的極限和最大的邊界。

這樣做學問,使得學習的理論和知識並沒有帶領你去看真實的世界,反而很容易把你的意識和認知框在一個框架裡,或者說學習的知識都是在一定的限定條件下才成立的知識和理論。實際上理論使你的視野變得更狹隘。

先學後問,就像帶了一副眼鏡,我們每天都用眼睛來辨識這個世界。離開了眼鏡,我們都無法辨識這個世界。

然而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換句話說,先問後學或許是更好的邏輯。

第三十八期 哲·思·行:學問學問,是先學後問,還是先問後學?

作為父母和老師,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做到先問後學呢?

首先提出問題是需要勇氣的。問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10萬個為什麼”。關鍵是提出問題並不像解決問題那樣受到鼓舞,因此也經常挫敗了孩子的信心。如果我們在家裡和課堂上,不設正確答案,孩子的勇氣就會自然產生。當孩子的問題不會被恥笑、否定或者不予理睬,孩子就會有勇氣問更多的問題。

一個人的成長與他能夠產生的問題密切相關。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作為家長,我們該為他解決了一個問題更加興奮還是為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而拍手稱快且保有耐心呢?

除了要鼓勵孩子們像老師和前輩問問題,還要鼓勵孩子不恥下問。不恥下問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時也是突破“理論”給我們帶上的有色眼鏡的好辦法。


第三十八期 哲·思·行:學問學問,是先學後問,還是先問後學?

那怎麼問呢?前輩們早就告訴我答案:先思考,找不到答案再問。物理學家盧嘉錫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自學者難得有人指導,遇到機會總想多問幾個問題。最好是請教時不要把問題問透,就像迷路時不要閉著眼睛讓人牽著走,而是問個方向自己走一樣,請人在關鍵地方點一下,然後自己去思考。這樣費力一些,但收穫會大得多”。

反過來看,父母和老師千萬不要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一股腦就把答案說給孩子。你可以通過反問來推動孩子深度思考,或者給出一個方向,讓他繼續去探索。把成就換給孩子,讓他有勇氣和興趣繼續探索和繼續問辨。不要用我們看起來更正確的答案來終結這個探索。

好啦,今天的哲思行就到這裡,感謝閱讀。您可以轉發我的文章,讓更多的人瞭解卡思科青少年領導力,讓更多的家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