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中土世界是出现在J.R.R.托尔金小说著作中的一块架空世界中的大陆和世界(“Middle-earth”),这名称来自于古英语中的“middangeard”,字面含义是“中间的土地”,意指“人类居住的陆地”。后来则引申为人间,凡间。在中土大陆发生的故事,有《霍比特人》、《魔戒》和《精灵宝钻》等等。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中土世界地图(虚构)

上面说的“中土世界”是畅销书作者托尔金虚构出来的一个区域,而我们中国人的先祖,很早以前就有了“中土”这个概念,并以此概念命名自己脚下的那片国土,虽然历代政权更替频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固定的国号,但中国这个称谓从确定伊始,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名称由来


“中国”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中央之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早期周成王时代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隹(wéi古同“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民。”这里把“中国”指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红色区域为当时周朝国土

《尚书·梓材》中记载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另外,《诗经·民劳》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均指当时周朝的统治区域。在当时的华夏人心目中,其统治的国“居天地之中”; 而中国以外的蛮、夷、戎、狄等地区“居天地之偏”,为其臣属之地,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西周时只有共主可以树立"中"的大旗,代表是中原政治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只有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区域可以代表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而以地理意义上说,则可以延伸到各个诸侯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叫东周),周室衰败,强大诸侯国纷纷僭(jiàn)越,认为自己的国家能取代周天子政治核心的地位。战国时期诸侯国亦自称其都城为“中国”,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汉朝以来,中原政权和史家常常以“中国”一词指代中原政权和正统的朝代。自汉朝以来将其统治的地区皆称为“中国”,其间中国与西域诸国的差异性也常被作为比较的双方而突出表现起来。到了南朝时代,宋、齐、梁、陈四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往往以中国指代中原和中原政权;至唐代以后更强调‘’中国‘’一词做为中原政权合法的代表性,五代十国时期,仅有北方中原和中原政权被认为和自称是“中国‘’,而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政权则没有被视为和自称“中国”。“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在辽宋和金宋的南北对峙时期更显突出: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南宋时,金朝以据有中原区域而自称“中国”,这是以地理意义的角度阐释其正统性,而南宋则是以传承前朝政治和汉文化正统而自称“中国”,更偏向于以文化和人种的“传承性”为依据。这里的中国一词,与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

可见,“中国”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一个政治概念、文化概念以及地理概念的共同体。

官方确立


在对外官方文件上首次正式使用“中国”自称的是明朝,比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另有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明朝万历年间,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自清朝入主中原以来,统治者开始以“中国”自称其全部统治区。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其国号简称为“中国”,从此“中国”成为广泛使用的具有现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官方文件正式使用“中国”二字是在明朝哦

此外,“中国”的代称还有“华夏”、“中华”、“神州”、“九州”“中土

”等

华夏


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而《左传·定公十年》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但“夏人”一般是指夏朝遗民。《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周王朝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周朝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而“华夏”仅为汉朝之前的代名词。汉朝以后,汉族的概念诞生之后,“华夏”便逐渐成了汉族的代称及作为中国的代称。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华夏族以“龙”为图腾

中华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诗人韩偓作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中华的象征——华表

九州


“九州”也称“神州”,“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禹贡九州图

中土


明太祖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傲睨八方的“中土世界”,你知道“中国”这一称谓的起源吗?

明朝实际控制区域图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这一称谓来历的介绍啦,读完本篇,大家是不是对自己身为华夏苗裔,炎黄子孙更有文化自信了呢?此生无悔入华夏!我想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