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大家好,我是虫妈潘宇,有段日子不见了。

最近在看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个实验,非常具有启发性,本来想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的。

然而在昨天,看到一篇育儿文章提到“肛欲期”这个词,一阵无名怒火燃起,决定先写写一些育儿大v、公号总喜欢提到的“肛欲期”、“口欲期”。

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个词,我既感到恶心,又感到无语。

1

这些词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他生于1856年,活到了1939年。

也就是说,他的大部分观点和著作,到现在都有一百多年了。

很多人提起心理学,第一反应就会想到这位奥地利人。

这可能跟他的著作名称有一定的关系,什么《梦的解析》、《性学三论》长期是地摊盗版书的畅销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在一些国家(例如法国、阿根廷)小有名气,在中国影响也不小。

2

弗洛伊德不是育儿专家,他怎么会提出小孩有“口欲期”、“肛欲期”呢?

原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他把人的性心理划为5个阶段:口欲期(空腔期)、肛欲期(肛门期)、性蕾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他的观点是,0-18个月的小孩,专注从嘴巴得到快感,拿到什么就咬什么。

到了2-3岁,就到了肛欲期,他认为排泄成了婴儿的快感来源,所以很多孩子会憋大小便。

然后他说,到了性蕾期,孩子就喜欢去玩自己的生殖器官,从中得到快乐。

下面的阶段不说了。

还有更加夸张的理论细节,我等会说。

3

你看,弗洛伊德的这些划分,好像有道理啊。

所以各路育儿大V,凡是讨论到孩子喜欢乱吃东西,或者尿尿在裤子上等问题,都喜欢用“口欲期”、“肛欲期”来告诉大家,这个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孩子正享受着这个过程呢,所以大家要引导他们,训练他们。

于是,这几个词就这样传开了。

大V们还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告诫大家,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引导好,那孩子就有可能延长在这个阶段的时间,进不到下一个阶段,也就是会发育停滞。

真是吓人啊,不好好拉屎,孩子你就要变成傻缺了。

4

其实这些大V学弗洛伊德别说皮毛,连头皮屑都没有学到。

比如对于口欲期(口腔期),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这样描述的: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我天,这可比变傻缺严重多了!

再来看看肛欲期: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

除开五个感叹号,我也不知道写啥了。

作为一位理科妈妈,作为一位看了不少儿童生理和心理书籍的理科妈妈,我觉得这些推断跟算命没啥区别。

我绝对不相信这种理论,科学研究也证明他的观点是胡扯

例如针对他所谓的口欲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会导致孩子对母乳上瘾,也不会导致孩子成年后人格失调,也不会导致孩子药物成瘾。

儿科专家建议,母乳喂养孩子,可以喂养到孩子自己选择断奶(2-4岁),这样的孩子心理安全感更强,人格更加独立。(Jack Newman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比如对于孩子尿裤子,科学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孩子之前已经会告诉大人的了,但是突然出现尿在裤子上而不叫大人,如果是一次两次那可能是贪玩,玩的太兴奋了,或者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忘记叫人了,也有可能是记得但就是想先玩一下。

还有可能就是遇到了让自己紧张的事情,比如突然有弟弟妹妹了,跟最亲近的人突然分开了,照顾他的人不一样了,上幼儿园或者托儿所了等等。

还有可能就是想获得父母的关注,比如在尿湿裤子的时候父母有可能更关心他,甚至是批评,在他们看来也是更多关注(这种一般是父母平常对孩子不太关注的情况,比如父母经常玩手机,很少跟孩子交流,也没有什么陪伴时间)。

还有可能就是单纯的行为倒退,偶尔的行为倒退也是孩子发展很正常的一部分。

你看,这么多可能性,育儿大V一个“肛欲期”就统统概括了,还要套上弗洛伊德的理论,真是高大上简单快捷粗暴呢。

5

那么有人会问,弗洛伊德是骗子吗,你这么瞧不起他的理论?

那倒不是这样的。

对于这位老人家,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精神分析学开山鼻祖,很伟大;但是,他的理论不能算作科学,错误多多,早已被主流心理学界所抛弃。

在近三亿人的美国,只有5000人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可以说,一些邪教的信徒,都比它多。

简单来说,他建立了精神分析的框架,这个框架沿用到现在。(当然,这也只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而已)

他的理论,就是对接触到的病例,进行各种分析,看着很有道理,但是这种分析,并不是科学的理论,因为科学的理论是可以进行假设——验证的。

他的理论夸张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他说,在性蕾期的孩子如果被压抑,那Ta就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

比如,他说,男孩子都有俄狄浦斯情结,都有想跟母亲乱伦的倾向,他们会把父亲当做对手,从而产生弑父情结,同时把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当做阉割自己的手势,从而产生强烈的阉割焦虑。

而对于女孩,他认为她们会嫉妒男孩子的生殖器,她们将拥有男性生殖器的欲望转移到自己的父亲身上,把母亲当做竞争对手,从而产生了恋父情结。

WTF,这说的都是啥啊,恶心得要死啊!

还有很多,我实在是写不下去了。

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心理学家Frank Sulloway说,弗洛伊德的论文,充斥着审查(censorship,可以理解为人为地让结果分布在自己希望的地方),曲解,高度可疑的重建(也是人为控制结果),以及夸大

伯克利心理学家John F. Kihlstrom说,最好把弗洛伊德当做一位作家,研究研究他的语言和文学水平就行了,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位心理学家去研究。

2005年,法国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弗洛伊德批判——精神分析黑皮书》,此书成为法国当年排名第8位的畅销书。

育儿大V们,别再提“口欲期”、“肛欲期”了,既无知又恶心

本书的作者分别来自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美国等国家,其中有西方著名的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历史学教授、精神病医生等,从各个层次,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彻底的批判。

美中不足是这本书的中文版好像停印了。

谁有的,能不能给我寄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