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要說用一種食物來代表中國,大家會選擇什麼?估計許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餃子吧。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餃子,是最能代表中國的一種美食。

的確,餃子這種食物卻是最能代表中國的食物之一。

有關於餃子的諺語可以說數不勝數。

像是什麼“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餃子就酒越喝越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等等的諺語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個。

而在北方,餃子更加是寄託著“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含義。

不過,餃子好吃,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可是餃子背後的故事,大家是否都知道呢?

首先第一個:餃子原來可不叫餃子而是餛飩。

餛飩又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種食物。

這種在北方叫“餛飩”,南方叫“雲吞”、“抄手”的除了造型,製作方法和烹飪手法與餃子都完全相同傳統小吃實際出現的歷史卻遠比餃子要久遠得多。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餛飩和餃子不僅僅製作工藝和加工方式相同,甚至連名字都曾經一樣。

可能有一些朋友對於餃子被叫做餛飩有些奇怪。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古人對於麵食小吃並沒有進行細分。

在西漢時期發明了石磨之後,原本只有煮小麥飯一種吃法的小麥多了一種加工方式:先研磨成粉再加工。

不過,由於當時的烹飪廚具只有鼎與釜兩種。再加上加工手段只有蒸煮兩種方式

所以古人乾脆將全部的麵食全部叫“餅”。

用水煮的就叫做“湯餅”,用蒸汽蒸熟的就叫“蒸餅”。

而在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肉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而這也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

不管是麵條也好,混沌也好,還是後面出現的餃子全都叫餛飩。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實際上在唐代之前,不管是餛飩還是餃子還是麵條統統都叫餛飩或者湯餅。

這種現象一直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一些區分。

到了唐代,人們對於麵食的明明進行了部分的細分:麵條依舊稱呼為湯餅,餛飩直接叫餛飩而餃子則被成為“偃月形餛飩”

,並且食用方式也改為了類似現代的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個吃。

到了宋代,餃子的稱呼開始接近於現代。

當時,餃子被稱作“角兒”,這也是現代“餃子”一詞的來源。

而且,在宋代出現了一種之前沒有的炊具:鐵鍋。

這也使得餃子的新式烹飪方式也開始出現,例如:煎餃。

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場景的時候,在其卷二中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

而在宋代四水潛夫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

這一叫法則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仍然有部分人使用“角兒”的叫法。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作為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餃子這種深受百姓喜愛的食材也成為了過年的象徵之一。

不過,餃子最初的發明可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是一種治病用的藥材!

餃子這種食物,即可以當做主食又可以當做菜。

雖然製作加工的過程稍微有些麻煩。

不過,由於一份餃子便可以兼具飽腹、營養、以提供湯水的全部功能。

因而這種食物的擁躉數量不是一般的龐大。小編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與一般的食品小吃從一發明之初便是為了口腹之慾不同。

餃子,可是曾經一度是實打實的以藥品的作用出現的。

餃子,誕生於漢代。

更加確切一點的話應該是在東漢末年諸侯並起之後到三國鼎立之前的這段時間。

而餃子的發明人則是有著“醫聖”之稱的東漢名醫張仲景。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餃子的發明者壓根就不是廚師或者是美食愛好者,而是“醫聖”張仲景。

餃子的前身是一種用於驅寒的藥劑:“祛寒嬌耳湯”。

作為傳奇中醫藥典籍《傷寒雜病論》的作者,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醫療生涯大家都很熟悉了。

不過,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這位醫聖張仲景與東漢末年的長沙太守張機實際上是一個人。

而餃子的發明便是在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之時的事情。

竺可楨先生曾經系統的研究了從夏商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氣溫變化,根據他的研究表明,我國5000年來總共經歷過四個冷暖交替的時期

這四個變冷的時期便是地質學上所稱的“小冰河期”。

張仲景所生活的三國時期所處的時間正是其中之一的小冰河期。

在那一時期,整體的氣溫比之現代要低將近2.5攝氏度。

部分地區的溫度比現代更是低了超過10攝氏度。

當時張仲景擔任太守的長沙郡也是如此,冬季的氣溫比現在寒冷的多。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張仲景生活的時代,氣溫要遠比現代低的多。

在張仲景告老還鄉的時候,正趕上冬至那天。

在白河邊上,準備乘船回家的張仲景無意間看到了河岸兩邊的荒地上聚集了很多因為戰亂而無家可歸的人。

當時寒風刺骨,雪花紛飛。

而這些流民因為衣不遮體,再加上由於食不果腹而導致的營養不良,所有的人都面黃肌瘦的。

再加上當時的天氣寒冷異常,許多人把耳朵都凍爛了。

張仲景看到這一慘狀,心裡十分難過。

回到家後,雖然每天求醫問藥的人絡繹不絕,常常需要忙碌到深夜。

但是張仲景心裡卻一直記掛著那時看到的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流民的慘狀觸動了張仲景,因此他決心研發出一種治療他們凍瘡的藥。

他一直想要找到一個可以治療這些人耳上凍瘡的方法,可是一直都沒有頭緒。

時間很快過去,又一個冬季到來了。

在張仲景的老家有一個習慣——當冬季來臨之後,人們便會煮上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湯。

中醫中認為“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具有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開胃健力;補益產婦,通乳治帶,助元陽,益精血等功效。

在苦寒逼人的冬季,吃一些羊肉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肉湯,既可以進補,又可以禦寒。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通過張仲景的家鄉當地人煮羊湯禦寒,張仲景想到了利用羊肉可以驅寒的功效研發一種藥物。

看到了這個,張仲景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以羊肉為基礎,再加上一些別的禦寒藥物製作出來一種可以驅寒治療凍瘡的藥呢?

經過多次試驗,最終,張仲景終於發明出了一個可以禦寒的方子——“祛寒嬌耳湯”。

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像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藥方研製出來之後,張仲景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前來求藥的每個窮人都分到了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張仲景在研製出了“祛寒嬌耳湯”之後,在冬至這天為廣大窮苦百姓舍藥,治療了百姓的凍瘡問題。

又過了幾年,有一年,張仲景病了。

常言說“醫者不自醫”。

意思指的是即便是醫術再高超的的人,在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的時候也一樣無能為力。

張仲景雖然是一代名醫,一樣也擺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的生命戛然而止,駕鶴西去,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在張仲景逝世之前,曾經向弟子們留下遺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裡好了。”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送葬的人們按照張仲景的囑託,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由於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老百姓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生凍瘡。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由於張仲景逝世和舍藥都在冬至這一天,為了紀念這位心懷蒼生的醫藥大家,人們開始在冬至那天吃餃子。

有關於餃子,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自從由於紀念張仲景的緣故大家開始在冬至那天製作餃子來吃,餃子這種食品便開始進入民間,併成為一種常見的吃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餃子的餡料和製作工藝也開始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不同於當初單純的為了祛寒作用,餃子開始向單純的食品方向發展。

餡料的種類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

不過,由於羊肉的價格高昂,許多平民百姓是吃不起的。

大約到了隋朝時期,有人開始動起了以價格低廉的豬肉來代替價格昂貴的羊肉的想法。

但是這有一個問題:

羊肉與豬肉不同,羊肉技藝烹飪,幾乎入水就熟。先煮熟之後再製作餡料並不會太影響口感。

可是如果豬肉也這麼製作,那麼口感就會變得極差,味同嚼蠟。

這就使得豬肉只做餡料只能使用生肉。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當餃子開始從藥物變為民間普通食物之後,出於羊肉價格高昂,一些人動了以價格低廉的豬肉替代的想法

可是,這樣一來的話,人們發現餃子的烹飪變得很難掌控。

煮的時間短了,外皮熟了可是裡面的餡料還是一團生肉;煮的時間長了,裡面的餡料倒是熟了,可整鍋餃子也變成丸子片湯了。

但就是這種情況之下,在當時的都城的西郊平民商業街區,卻突然悄然出現一家專門售賣豬肉餃子的餐館。

這家餐館專門賣煮熟的餃子,別的餐品都不做。

就在大家都等著看他的笑話的時候,卻驚訝的發現這家小店做出來的每一鍋餃子都不僅僅味道鮮美,並且保證了外皮的完整。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始終不知道為何店主對火候的掌握為何如此精準。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餃子的烹飪雖然技術難度不高,但是對於火候要求卻比較高。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窮苦的年輕人走進了店裡,想要向店主學習烹飪的手法。

可是不管這位年輕人如何懇求,店主始終不肯透露一絲半點,並且拒絕了年輕人拜師。

這位年輕人並沒有氣餒,而是留在了店裡免費為店主打工,做各種雜活。

日子久了,這位勤勞的小夥子吸引了店主的獨生女兒的注意。

後來,兩個年輕人越走越近,終於走到了一起,結為了夫妻。

而店主也因為年事日高,慢慢的沒有那麼多經歷來打理那麼多事情,決定將店鋪交給自己的女兒女婿。

在這時,店主終於將自己的秘訣告訴了這位小夥子。

原來煮餃子想要控制好火候的訣竅非常簡單。

只要準備一些生水,先將餃子煮開之後再分兩次添加生水再煮開兩次,餃子內部的餡料就會煮熟,並且外皮還會保持完好無損。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煮餃子的訣竅就是添加生水重新煮沸。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餃子內部便會充分的沁潤湯水,從而餃子也會變得更加鮮美。

等到了後來,這個小夥子還在自己的岳父的秘方之上加以改進創新。

他製作了一個超級大的爪籬,在煮餃子時,當餃子浮起之後便用這個大爪籬將餃子壓下去,使得餃子內部更好的沁潤湯汁,味道也變得更好。

夫妻兩個也憑藉著這個手藝,生意做得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參考資料:《傷寒雜病論》、《清稗類鈔》、《東京夢華錄》、《新唐書》、《廣雅》

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並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過年到,吃餃子,放鞭炮。除了美味,餃子背後原來還有這些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