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壯仔媽寶


這位家長提出了一個很有共性,很有代表性的話題,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兒子都已經八歲了,是一個小男子漢了,怎麼還會這麼膽小呢?其實孩子這樣是有原因的比如說孩子天生就很膽小,他很敏感很多疑,那麼請我們的家長反思一下,我們的家庭成員中是不是有很膽小的性格的家長呢?另外,我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剖腹產,如果是剖腹產的孩子,也很容易敏感,很容易多疑。另外一個原因呢,就是八歲的孩子,其實他的想象力還是比較豐富的。如果在電視裡看到一些很恐怖的畫面,他就容易產生聯想啊,把媒體的一些恐怖的畫面聯繫到現實生活中,這樣容易與現實生活相混淆,這也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那麼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該如何來處理呢?我給家長几點指導,建議第一呢,首先我們家長要接納孩子。切身的體會到孩子內心的那種恐懼感和無力感,不要去否定孩子,我們不要說:哪有什麼妖怪呀?有什麼可害怕的呀?其實孩子內心的那種極度的恐懼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如果我們否定孩子,就是在否定孩子內心的一種感受,那我們的孩子就會越發感覺到沒有安全感。第二點建議就是,我們家長可以陪孩子玩兒抓鬼的遊戲,比如說,我們在做遊戲之前呢,可以先讓我們的孩子畫一畫他腦海裡的妖怪的啊,一個形象,然後製做成面具,戴在媽媽或者是我們孩子的臉上。讓媽媽扮鬼,或者是讓孩子來扮鬼,以遊戲的方式來減輕孩子內心的一種恐懼感。因為有一種法則叫感受遞減法則。孩子越是害怕這種景象,我們越是呈現出來,而且用一種遊戲的方式來呈現出來,那孩子內心的那種恐懼感會慢慢的降低的。第三點建議就是,讓我們的孩子多看一些科普類的書籍,或者是科普類的節目,讓你的孩子自己在認知裡就能夠領悟出來,原來這些鬼呀,神呀,都是一些虛構的事,我們的幻覺,那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減輕內心的一種痛苦和恐懼。第四點建議就是,允許我們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來消除恐懼。比如說,孩子要求晚上開燈睡,那我們就允許孩子開燈,等孩子睡著了再去把燈關上。或者是我們的孩子不敢一個人去廁所的時候,請求家長陪同的時候,那我的建議也是,家長耐心的去培孩子,慢慢的,孩子的內心就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支持的力量。那最後一點建議就是,建議我們的爸爸多多的陪伴孩子。因為爸爸傳遞給孩子的是一種力量感,可以讓爸爸陪孩子做一些戶外的運動,比如說跑跑步啊,打打球呀,那麼通過這些劇烈的運動呢,孩子的內心的恐懼感,也會發洩出去的。家長朋友們千萬一定要記住,在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給到孩子支持,相信我們的孩子會在我們的幫助下慢慢的從恐懼當中走出來的。



小學生的孩子也會有害怕的情況,我們很多的家長會覺得一個八歲的男孩子有什麼好怕的,都會用這樣的話來應對問題,而事實上我想告訴大家,任何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年齡段兒都有可能產生恐懼,害怕和不安的情緒。父母的所用的合適的方法,而不是罵他,或者強迫他獨自去面對黑暗,獨自去面對他說恐懼的東西,以上感受遞減的遊戲是非常好的,我們不妨在家庭當中多對孩子玩兒幾次,慢慢的,我們的孩子就可能會接受了,並且去戰勝他內心的這份恐懼。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一、更正你的觀念:

通過你舉的例子,就說孩子“膽子小”,有“恐懼症”,是證據不足的,有些言過其實了。

我最擔心的是,你的這些評價,和你的評價中包含的對孩子的否定和批評、以及焦慮,會真正讓孩子變得膽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五歲孩子的這些表現,很有可能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而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的接納、理解、關愛。

所以,你先要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擔心和由此產生的不接納,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不然的話,為人父母的我們是很容易把自身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二、探索可能的原因:

1、關於睡覺問題:

a.分房睡的方式或時間不適宜:

晚上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睡還是和父母一起呢?如果是一個人睡,有沒有經歷一個過渡期?如果沒有,突然分床,害怕是正常的。

雖然有很多專家建議孩子5歲左右要單獨睡,但是也要根據不同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10歲時再分開睡,也是可以的——之前分床不分房。

b.接觸了有恐怖情節的故事:

我朋友家的孩子在去過鬼屋後,就開始怕黑。這時不要強迫孩子,可以再允許他和父母睡一段時間;告訴他那些是想象的,他始終是安全的;或者在他的房間留一盞光線很暗的小夜燈。

c.弗洛伊德說,被過度關注和撫愛的孩子,容易因為某個普通的故事情節就產生恐懼的心理:

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絆倒了、吃得不夠多了、打個噴嚏了……立刻引起這一大班子人的關注。長此以往,孩子肯定會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過度敏感,而自主意識卻又不足。

2、關於怕小動物的問題:

這個父母觀察並區分:

孩子僅僅是不喜歡動物,討厭接近;或者是在觀察,很謹慎,沒有貿然接近;還是畏懼?

我認識有一個孩子的父母和你的擔心恰恰相反,因為這孩子只要見到小動物就衝上去,絲毫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父母擔心他的魯莽會帶來傷害。

何況,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如果孩子是慢熱型的,冷靜型,父母卻總是催促他,甚至拿其他孩子和他作比較,強迫他,威脅他,只會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和對自己的否定,而忘了其實愛觀察和思考,小心謹慎是自己的重要資源。

我們的父母成長團體裡,有一個媽媽一直說6歲的兒子一直膽小怕小動物。後來一次親子活動,我們才發現,這個媽媽自己連蝴蝶的小毛毛蟲都怕得要死。而她很擔心兒子和她一樣,所以總逼迫兒子去接觸小動物,可是,她看見小動物時,那驚恐的神情和恐懼的情緒, 兒子早就接收到了,當然不會傻到去碰媽媽已經發出危險信號的東西。

所以,其實這個媽媽首先要療愈的是自己。

三、根本在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說相信人生不再會有困難和挑戰,而是,相信,不管什麼樣的遭遇,自己都可以應對。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林文采博士說。

安全感是人對自我的信任。安全感建構於以下三個方面:

1、母親的情緒穩定

不是說母親沒有情緒, 而是母親的情緒是有緣由的,而且是一致的。

舉例子:孩子打碎了碗,媽媽生氣,告訴孩子:這樣浪費東西,而且容易劃傷自己。然後陪孩子一起清理。這是“情緒穩定”。

孩子打碎了碗,要是剛好才和老公吵了架,或者被領導批評,所以大吼大叫,又打又罵;要是剛好收到了禮物,就笑眯眯地說:寶貝,沒關係的。再買一個就行了。這是“情緒不穩定”。

2、父親的認可、讚美

不需要多,但要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父親如果沒有給到,以後就是參加洗腦訓練營,整天大吼“我能行!”都無用。

3、父母之間關係和諧

因為由父母建造的家庭,就是孩子生活與成長的天地。父母彼此接納差異、相互理解支持,家庭和睦,這樣功能良好的家庭,一定培養出功能良好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父母成長團體帶領者, 愛孩子、愛讀書、愛分享的寶媽一枚!

心和家齊


我們常說“父母不懂孩子的怕”,確實是這樣。比如,孩子怕黑、怕蟲、怕在人前表演、怕爸爸媽媽走開等等。

克服孩子膽小,要做到:

1、不強迫孩子。家長經常會說:“這有什麼好怕的!”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怕是真怕,我們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揣度孩子。比如孩子見到大海,我們把孩子抱進去,孩子哇哇大哭,這時候就不要抱進去了,先在沙灘上玩一會,孩子熟悉了,想下去玩了,再下水。

2、不責備孩子。曾經很多次遇到家長見到同事、朋友,叫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躲在媽媽後面就是不叫。這時候,家長常說:“怎麼這麼沒禮貌,叫阿姨,叫叔叔。”如果孩子還不叫,家長尷尬,就會補一句:“這個孩子就是不愛叫人”。這種人前責備可能導致孩子認定自己就是一個見人不愛問好的人。今後見人會更怕。

3、理解孩子的怕。4歲之前的寶寶,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經常會把擔心、害怕、難過等等同意表達為“我害怕”,作為家長,當孩子說害怕時,要把孩子抱起來,問問孩子怕什麼,再根據孩子的描述,去探討事物的本質。

4、不嚇唬孩子,有的怕是被家長嚇出來的,比如“如果不趕緊睡覺,就讓你到外面去,這麼黑的天,你怕不怕?趕緊睡吧。”“再不穿衣服,生病了,就給你送醫院打針”等等,所以有可能孩子的怕是被嚇出來的。

繪本《討厭黑暗的席奶奶》《我要更勇敢》《菲菲別害羞》《不再害怕又大又響的東西》等等,都可以做親子閱讀,緩解孩子的懼怕、恐慌、害羞等情緒。




大紅媽媽大本營


懦弱和膽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在性格的形成上,受“先天氣質傾向”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卻是相同的,只是懦弱是心理素質的問題,而膽小還因為認知經驗的缺乏造成。

從個性的形成來說,先天的氣質傾向很難改變,但可在心智發展上,通過增強內在力量來改善,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提供有質量的陪伴,為孩子創造最佳的成長環境。因此,我主要針對這兩個方面,談談一些可行的教養策略和實施方案:

⑴鞏固的親子依附關係:親子依附關係健全的孩子相信父母的愛與關懷,開始時總是粘著媽媽,漸漸地相信父母,把父母的翼輔當避風港,漸漸地便以之為安全基地而敢於向周遭展開探索,擴展了活動範圍,有了這樣的體驗之後,就不再懦弱,能夠發展出自己的朋友圈。

⑵親子溝通無障礙:每天的親密交談是父母不能忘記的“必修課”。這種親密談天必須很講究方式方法,父母不只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輕柔慢,更要做到多傾聽、少說教、不批評,要在談笑風生中讓孩子感受到他受到尊重,而且常常都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這種自信力、自豪感的培養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遷就他或哄他高興。

⑶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這類孩子的自主能力敏感期可能毫無徵兆,因此父母決不能以“孩子很乖”便心滿意足,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空虛和對需求的壓制。陪伴這樣的孩子要著重“引導”,要儘量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要帶著孩子“多動手”,並且誘使孩子去“發現新奇”,即使孩子“闖了禍”,也不要暴怒指責,要心平氣和地先肯定他做某項事情的想法是為了探索,是優點,然後再引導他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樣做是為了鼓勵孩子的自主探索。

⑷加強孩子的認知經驗:膽小的主要原因是認知經驗貧乏,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都因為“心中沒底”,便產生恐懼感。因此我們強調有質量的陪伴,任何時候都抓住機會引導孩子認知。例如在街上走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去發現“地標”,認識街道名,這樣孩子便不會因為害怕找不到父母便“回不了家”而不敢放心去玩。


陳禾


  •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的這些表現是恐懼症。這是很多孩子正常的心理,並不是什麼心理疾病,您不必過於在意。想一下,是不是有很多成年人依然怕黑,依然見了蟑螂之類的小蟲子也嚇得要命,對於貓、狗也很害怕。但你不覺得這些成年人有心理疾病。有時候,我們是在用兩個標準,對他人一個標準,對自己孩子一個標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性格完美,能勇敢,不要恐懼。這其實非常不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恐懼的時候,都會對一些東西感到害怕。這個世界上應該不存在完全無所畏懼的人。

  • 我見過很多小朋友,都對黑夜害怕,對那些畫在書上的動物都害怕,但這些孩子是身心健康的。有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對於一些特定事物的恐懼會減輕、消失;有的可能一輩子都會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那也沒有關係。只要這種害怕不影響到一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那就是正常的。

  • 我不建議刻意訓練孩子的膽大。心理活動是很複雜的,如果一味用我們大人認為的對的方法,去讓孩子做他很難做到的事,那其實是一種強迫,孩子未必會配合,而且也未必有好的效果。我認為大人能做的是,客觀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沒有必要害怕;但同時也不要為了鼓勵孩子,完全規避這些事物的危險性。比如,黑夜中如何保證自己的個人安全,哪些小動物可能會存在危險,孩子應該如何避免這些危險。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客觀、真實、全面地告訴孩子,孩子知道了雷區在哪裡,知道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如何更好地應對這些他害怕的事物,才能感到心裡踏實、安全,才可能慢慢地去減輕恐懼。


父母是悟空


膽小怕事的孩子成了孩子王?還真有這事呢。

“自從孩子做小兒推拿調理後,很少生病了,一些小感冒孩子自己兩天就扛過去了,性格也變好了,以前特別膽小,畏畏縮縮,現在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了。”一位媽媽還打趣說,以前不合群,現在在學校都成了孩子王。

孩子為什麼膽小怕事?中醫認為,膽量的大小與膽和腎兩個臟腑密切相關。


第一種原因,與膽有關。

膽氣一旦不足,就會使人優柔寡斷,膽小怕事。中醫把膽比作國家的司法官員,公正果敢,主持決斷。我們常說一個人“膽小”,實際上就是基於對膽的功能認識。

膽氣虛證的表現:膽小怕事,容易疲勞,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等。

小兒推拿主要穴位:揉陽池和小天心可醒腦安神,揉二馬扶元固本,清補脾補氣和血,捏脊等。如果不會手法,也可以看我的頭條視頻操作。

第二種原因,與腎有關。

由於“腎”與“恐”相對應,一方面,腎氣不足的人容易驚恐;另一方面,過度驚恐也會損害腎的健康。

腎在中醫學中被稱為“先天之本”,孩子膽小怕事,往往由於早產、遺傳等先天稟賦不足,或曾經有受驚嚇史,或長期鬱悶、自卑。比如: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嚇唬孩子;大眾傳媒中的一些畫面、一些故事講了可怕的內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發事件,如著火、捱打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歷,都有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因此,膽小不能怪孩子,長此以往,不但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心理調理。

腎氣虛證的表現:膽小易驚,遺尿,發育遲緩,頭髮稀疏黃軟等。

小兒推拿主要穴位:上三關大補元氣,揉二馬陰陽雙補,清補脾補氣和血,捏脊等。

中醫講究“形神一體”,即“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腎主恐”。人的形體和精神相互依存,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互為條件。因此,生理或心理的一方出現了健康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

孩子因為小兒推拿改變了體質,改變了性格,再也不會膽小自卑啦。俗話說:體質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一點都不假,希望更多媽媽能深刻認識到這其中道理,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喜歡就關注“張家綱小兒推拿”,助力寶寶更健康。


張家綱小兒推拿


”沒有一個人天生擅長做各種事情。你通過勤奮而變得擅長於各種事情。“奧巴馬曾在演講“夢想與責任”談到。

孩子不是天生就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別說在不熟的人面前做公眾表達,肯定會有緊張感。家長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緊張感,幫助孩子刻意練習緩解孩子的緊張。

1、

美國幼兒園經常玩”注視比賽“的遊戲,幫助孩子緩解與陌生人眼神交流的緊張感。什麼是”注視比賽“的遊戲呢?就是兩個夥伴面對面坐著,互相盯著對方的眼睛,誰先眨眼誰就輸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讓孩子能夠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的目光,對孩子社交合作的學習也很有幫助。有的孩子在注視過程中不好意思看對方的眼睛,就輸了需要再玩一次,那些內向的孩子就是通過這種眼光的交流慢慢願意與別人交流,從簡單的打招呼開始到後來主動交流。

家長在家也可以帶孩子玩這樣的遊戲,當家裡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可以邀請客人和孩子一起玩”注視比賽“的遊戲,讓孩子接觸的人越來越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眼神上不拒絕,內心也就更願意接受公開展現自己這種方式。所以,”注視比賽“是一種公開表達的過度方式。

2、

在國外學校每個學年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星期。在這個星期裡,這個孩子是班裡的小星星,需要很自豪的來展示自己。這個星期叫做star of the week,也是專門的“自我介紹”環節,這個孩子要做一個特別設計的poster,還要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做一個自我介紹。

學校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會有,講過幾次之後,孩子的自我介紹就非常的熟練,張口就來,一點也不怯場了。


在海報上面,家長可以看到孩子的基本信息外,還有很多小細節,比如孩子的照片、最喜歡的顏色、運動、歌曲、節日、動物、食物,還會讓孩子說說最開心的事情和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孩子可以拿著這個海報跟別人自我介紹,可以幫助孩子回憶細節,學會講自己的故事,講的多了,慢慢就可以脫稿自己說了。這也是鍛鍊孩子獨立做自我介紹非常好的過度。

家長在家也可以製作這樣一個海報,和孩子互相介紹自己,表演起來,當家長和孩子一起表演的時候,加上比較戲劇化的手勢,會讓孩子表達的更自然。


吳瓊Cissy


“洪哥學語文”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膽小,很多時候弊大於利。我們需要引起重視。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朋友的孩子膽子很小,一見人就躲。非家人不要。朋友有些擔心。問起我,我說,沒事,孩子還小,引起重視就行了。於是也給他提了些建議。

朋友相信我的話,沒事就去遊樂場玩,還參加當地與兒童相關的各種活動。果然,一段時間後,她有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在外玩耍時可以脫離父母的視線無拘無束了。

朋友感激,感謝我對他的建議。我默然地笑了。有效就好!

利:

1、相對比較安靜,性格溫和。

2、注意力相對集中,做事可能更專一。

3、不會惹是生非,為自己和家人省卻很多麻煩。

弊:

1、性格相對會比較內向。

2、與他人的交際能力會偏差。

3、在公開場合難以適應。

4、不利於自己能力的發揮。

5、嚴重的會自閉。

6、心情變化會頻繁,容易鬱悶。

7、做事缺乏勇氣,難以實現該有的目標。

8、缺少朋友。

9、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在利與弊中,明顯弊多於利。所以孩子的膽子小,我們要有意識的去培養。

那麼我們給怎樣做呢?

1、多與孩子交流。

2、多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溜達。

3、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或外人接觸。

4、積極參與各種合適的活動。

5、加強指導,引導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如果已經上學,多與老師交流,讓老師一起關注。

所以,孩子膽小也不需要過於擔心,認識到並積極的予以關注就行,小孩的性格正在形成與培養階段,對一生都會形成極大的影響。重視她,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洪觀教育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膽小內向問題?其實,答案藏在你的教養方式裡。

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

有些孩子看起來對什麼都缺乏興趣,也不願嘗試……這類家長口中“膽小”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們會把“不允許”“不要”“別這樣”掛在嘴邊。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點,或者想要跨過一條小溝,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會被立刻制止。


家長的理由是,這些行為有危險,會摔倒,不衛生。但是家長時時刻刻的提醒,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處處有危險,未知的東西尤其可怕,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只要保證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內,該放手就放手,沒有不摔倒就能學會走路的孩子,成長都是磕磕絆絆的,不要再以愛之名去限制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在親子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葉一茜就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示範。在七寶不敢去攀巖的時候,及時地鼓勵了七寶,幫助七寶一步步爬的更高。

總之,想讓孩子更加勇敢,父母們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並鼓勵孩子主動嘗試新事物,給孩子自由探索和體驗新事物的機會。


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


正如《少年說》節目中,有位女孩懇求媽媽,別總拿她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她壓力巨大又壓抑無比,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一點也看不到。

媽媽反駁說:「我覺得你的性格就缺打擊,不打擊下你就會飄。」


女兒流著淚說:「你老是打擊我,我覺得自己很差。」

這種教育方法會摧毀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恐懼和壓抑,對外界、對其他人都充滿懷疑和不信任,表現出來的性格就是內向膽小。


因此,家長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


不故意嚇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聽話,警察就來把你抓走了”……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無法可施時,就會搬出各種孩子害怕的東西故意嚇唬他,從而讓孩子乖乖就範。


表面上孩子變“乖”變“聽話”了,實質上孩子卻變的更膽小了。如果孩子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麼他們長大後不但無法成為勇敢有擔當的人,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甚至越害怕,困難和問題越接踵而來。


8月7日,寧波塘溪鎮一名4歲女童,出門找媽媽,卻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韓女士看到孩子一個人,在此處獨自呆了很久,報警求救。


警察趕到後,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個勁的往韓女士身上貼,聽到警察要帶她走,哭的更厲害。


後來,女孩的父母說,平時孩子不聽話,他們就用:“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來嚇唬孩子。


明星馬伊琍也轉發了這個微博,並說道:請不要用警察來嚇唬孩子,必須告訴孩子,警察叔叔是好的,是來幫助我們的,在外面遇到了危險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因此,嚇唬孩子,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應該學會教育孩子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煩躁,家長要儘量改掉嚇唬孩子的習慣;同時,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額外的照料、擁抱等肢體接觸等。如果有不能滿足的原則性事情,也不要採取嚇唬。


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東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閃電、甚至怕冰箱、怕電梯、怕榴蓮……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和他說:“這一點都不可怕,勇敢點”、“男孩子怎麼能害怕呢”、“你看隔壁小弟弟都不害怕”……


然後,逼著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裡、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邊……這些,都教不會孩子勇敢,只會破壞他的安全感,讓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母親欲練孩子膽量,獨留孩子在火車上》新聞: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帶孩子洋洋坐火車回家,就突發奇想“要是洋洋能夠自己回老家那說明膽子練的是很可以了。”


於是秦女士從車站帶洋洋上火車以後,就藉故有事讓兒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來的時間裡,一開始洋洋確實表現的很鎮定,但是開車不久,洋洋就逐漸害怕起來。當車輛乘警發現了這個小男孩的異常,來到男孩的身邊的時候,洋洋一臉的驚慌和恐懼,雙眼含著淚水。

當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時,父母應當立即停止。如果還繼續的話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恐懼都是因為“未知”,與其逼迫他們勇敢,還不如陪著他們把“未知”變成“已知”。


正確家庭觸覺訓練,培養孩子膽量

孩子膽小內向,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觸覺失調”。


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


通過觸覺,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這個世界上的東西。觸覺幫助我們建立自己和他人的邊界。


良好的觸覺體驗帶給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性格會更自信開朗活潑,能很好地融入集體。


反之,觸覺失調的孩子會出現粘人、膽小內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觸覺失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


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觸覺體驗不足,比如剖腹產出生,未經產道擠壓,沒有獲得第一次最重要的觸覺體驗;出生後獲得父母兄長特別是母親的關心愛撫不夠。


父母限制過多,不許參加戶外活動,特別是不許玩水玩沙等,導致孩子沒有豐富的觸覺學習機會等,都會導致他們的觸覺學習體驗匱乏。


家長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觸覺家庭訓練遊戲,有效培養孩子膽量。

  • 撓癢癢

孩子平躺在軟墊上,家長戴上手套,從孩子的頸部開始,給孩子抓癢,往下到後背、肚皮。

  • 喜刷刷

家長拿軟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輕輕地刷,由頸部開始,在前胸、後背、雙臂、雙腳,反覆刷。

  • 拍一拍

讓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長用球拍打孩子的身體,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然後讓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重複多次。

結語

我們常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縮影,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等都會在孩子身上有一定的投射,並對性格的養成造成重要的影響。


在這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如果你的孩子膽小內向,這或許需要你具備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他獨有的潛力。


膽小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不妨想想,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在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人士當中,不乏膽小內向的人。


多特兒童專注力


孩子膽小、沒安全感?多數是父母做錯了這4件事!你有做過嗎

其實,孩子在六歲以前是性格和安全感的形成期,在這段時間裡,家長們應當儘自己的所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路上很重要的感情依靠,對於孩子以後的身心健康以及發展起著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


足夠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性和樂觀開朗的性格,以及感染力和親和力。今天,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父母的教育中破壞到孩子安全感培養的幾件事。

1、正確處理孩子哭的情況

在處理孩子哭的問題上,我們應當分清情況在出招。如果是在孩子一歲以前,孩子的哭多半都是因為餓了,尿了或者生病了等生理上的需求,這時家長是要把寶寶抱起來哄哄寶寶,安撫寶寶的情緒。但是,當孩子長大一點後沒有緣由的哭,就要問清楚情況在進行處理,不要意味讓孩子哭,可能會造成孩子沒有依靠感。

  

2、取笑孩子

上幼兒園的小豪,放學後在小區和小朋友們玩耍時,突然放了一個很響的屁。惹的小朋友們都笑了,小豪媽更是笑得前仰後合。後來,經常當著小豪的面跟人將小豪放屁的事,很是讓小豪生氣。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

  

不要拿孩子的長相或者性格以及學習來來玩笑,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並且會讓孩子變得很膽小同時缺乏安全感,甚至造成終身的傷害。

  

3、家長太專制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很高也很嚴格。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長一手包攬,從來不問孩子的意見,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願意。

等孩子長大一點了,發現孩子很膽小,什麼事情都不敢做,而且也做不好。這就是,小時的包辦而導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從而沒有自信心。

  

  

 同時,家長們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情緒,要控制自己的壞脾氣。不要對孩子總是大呼小叫的,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感。

  

4、威脅孩子

  很多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時,而自己又無計可施時,總會對孩子說,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時的孩子會哭的更厲害了,當你把“不要你了”說成口頭禪時,孩子在心裡可能會產生厭煩或者恐懼感,擔心媽媽可能會隨時不要自己了。

 所以,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對孩子說一些讓孩子產生恐懼的話來嚇唬孩子。

  

綜上所述: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健康的教育。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愛,從而讓孩子有強大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