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醫患者之痛 施仁愛之術

 “醫乃仁術,醫學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施仁愛之術。唯有感受病人的疾苦,設身處地地解決問題才能獲得病人和家屬的認可。”擔任市醫院手術室護士長的王少華一直用實際行動詮釋白衣天使的含義。

  47歲的年齡,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已有26個年頭。自參加工作以來,王少華不知參與過多少次急重症病人的搶救。

  2009年的一天下午1點左右,剛下手術檯的王少華正準備去吃午飯,此時她看到從急診科送來一個鋼筋貫穿胸壁的病人,當時病人情況緊急,面色蒼白,傷口在不斷滴血,眼神中充滿恐懼和無助。她不顧病人身上的血跡,立刻將患者接入手術間,迅速組織搶救,同時安慰和鼓勵病人。經過3個多小時的搶救,鋼筋順利取出,病人得救了。在家屬的連聲道謝中,她默默地離開了,因為她早已習慣這種場景,她早已把搶救患者生命當己任,她總是說:“患者把生命交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就算只有1%的希望也要做100%的努力!”

  2015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正在睡夢中的王少華被電話驚醒,“護士長,有一個車禍外傷的腦死亡病人,馬上要進行器官捐獻。”時間緊迫,她不顧黑暗和寒冷,匆忙趕到科室,和同事們一起快速備好手術用物,將患者接入手術間。配合手術完成後,她和大家一起向這位可敬的患者默哀,並帶著護士完成了屍體料理。此時已是凌晨2點多。由於患者家屬是外地人,她沒有著急回去休息,而是跟隨患者家屬將遺體送到太平間,並不停地安撫患者家人。一言一行無不詮釋著她對患者的愛和對生命的敬畏。

  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王少華認為,持續提升護理水平,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是她的職責。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每天早晨交班前,她會把接入等候區的所有患者都巡查一遍,送去親切的問候,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結合手術室的工作特點,她倡導針對小兒患者開設了兒童等候區,提供玩具、小滑梯、動畫片等,讓小患者在這裡邊玩邊等待手術,忘記了恐懼。同時,家屬等候區安裝了閉路電視、滾動宣教LED屏以及手術信息發佈系統,促進了術中與家屬的有效溝通,提高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

  王少華注重科研創新和學術總結。多年來,她圍繞患者安全與需求,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同時組織編寫了專科手術配合指南,及時總結醫生的習慣和喜好,做到熟練地配合手術,得到手術醫生及外院專家的高度認可,醫生滿意度達98.5%以上。近年來參與市級科研課題1項,院級三新項目1項,共發表論文6篇。她曾先後獲得安徽省手術室護理技能大賽三等獎和亳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並獲評市“三八紅旗手”稱號。她所在的科室被評為“市巾幗文明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