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1930年代后期,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坦克出口大国,仅次于英国。有必要知道这个东欧小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在军备竞赛中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当然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生产技术主要源自英国和德国,尤其是LTvz34轻型坦克更是直接继承了英国坦克的“血脉”。

从德国引进的“履带式拖拉机”到KH-70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设计方案很大程度是来自一战后的德国;在战争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生产坦克,所以很多设计师把专利卖给其他国家,或者自己投身到国外的坦克制造中。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只有7辆破旧的雷诺FT坦克,所以自己制造或者购买其他国家的坦克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事。

约瑟夫·沃尔默(Joseph Vollmer)是德国的一名坦克设计师,LK-II骑兵坦克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即使平均速度只能达到16公里/小时,不过也比法国的雷诺FT快很多。很快军方意识到坦克不仅是步兵的支援武器,更是未来战争的主要趋势,所以LK-II坦克还得继续改进。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约瑟夫·沃尔默设计的坦克专利图纸


后来经过沃尔默的改进,坦克的时速、航程、履带寿命等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受制于《凡尔赛条约》,所以沃尔默把坦克设计成履带式拖拉机。该拖拉机是在汉诺马格ZWD-50的基础上开发的,1921年推出之后就迅速风靡全世界,苏联Kommunar装甲拖拉机就是直接改进沃尔默拖拉机的。该拖拉机是一种可以使用轮式或者履带式的车辆,更换时只需将拖拉机开到指定的木制斜坡上,使车辆悬空,然后就可以更换履带或者车轮。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汉诺马格的ZWD-50轮式拖拉机


1923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雷特费尔德公司购买了德国汉诺马格拖拉机的生产许可,设计仍然是由沃尔默负责。一年之后,布雷特费尔德公司的原型车辆终于面世,被命名为:KH-50拖拉机,使用的是50马力的发动机和履带式车轮,底盘和汉诺马格ZWD-50一致。但是发动机被移到了车辆的后部,驾驶舱更加靠前。在KH-50拖拉机的测试期间,第二个原型车辆也随之推出,该车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劳林克莱门特(Laurin a Klement)和太脱拉(TATRA)汽车公司共同制造,外表上看起来已经是一辆实实在在的坦克,而不再是拖拉机。

从拖拉机到坦克的蜕变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炮塔,KH-50的第二个原型既有可以更换的履带车轮又有可以拆卸的炮塔。炮塔上安装的是斯柯达37毫米坦克炮,或者两挺施瓦茨洛泽vz24机枪。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可以转换履带和轮式的KH-50坦克


KH-50拖拉机的原型被送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第305炮兵团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KH-50的机动性成功秒杀法国的雷诺FT坦克,但是作为一辆“半成品”KH-50的缺点也很明显。使用履带时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5公里/小时,使用车轮时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5公里/小时,并不比当时的履带式坦克快多少,当然这很大程度是因为50马力的发动机功率不够。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试验中的KH-50坦克已经不是拖拉机


1927年KH-60成功推出,和之前一样都是制造了两个原型;第一个原型仍是履带式拖拉机,第二个原型为坦克样式。和上一代最大的区别就是KH-60使用了60马力的发动机;底盘和炮塔平台也重新设计过。使用履带的KH-60最高时速增加到了18公里/小时,使用车轮时最高时速增加到了45公里/小时。有传言称KH-60坦克曾出售给苏联,用于研发和改进,不过并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使用60马力发动机的KH-60坦克


汉诺马格坦克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进是在1929年,也就是KH-70坦克。使用的是70马力的发动机,最高时速增加到了60公里/小时。同时坦克的重量也增加了,而履带/车轮已经无法承载坦克的重量,所以该项目被迫中止。根据“中型联合攻击车”的规定,履带式拖拉机后来一直改进到1935年,但已经和汉诺马格毫无关系,包括后来的斯柯达S-III、太脱拉T-III坦克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斯柯达输给了CKD公司的P-II轻型坦克

1930年,捷克斯洛伐克还没有开始自己生产坦克,该国的军用坦克大多数都是从其他国家引进,尤其是英国给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了很多原型坦克。同年,捷克斯洛伐克的CKD公司购买了英国的卡登洛伊德VI坦克生产许可,之后并在布拉格制造了三辆卡登洛伊德VI试验型坦克,经过了小范围的试验后,军方决定重新设计卡登洛伊德坦克。

早在1929年时,CKD公司就改进了劳林克莱门特(Laurin a Klement)公司的MU系列战车,并重新命名为P-I坦克,很显然捷克斯洛伐克军方更喜欢CKD的P-I坦克,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改进。

另一边斯柯达也把劳林克莱门特的MU战车改装成MU-6坦克,到了1931年斯柯达对坦克进行更现代化的改进;坦克的重量只有3吨,长度达到3.84米,整体布局和很多现代坦克非常相似;发动机位于坦克后部,变速箱在坦克前端,机组人员增加到了4名,武器使用的是一门47毫米的斯柯达A2坦克炮。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斯柯达设计的MU-6坦克,成为了很多坦克的先驱


斯柯达MU-6坦克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它的装甲厚度只有5.5毫米,使用普通步枪在500米的距离内就可以将其击穿,所以该坦克仍然被捷克斯洛伐克军方拒绝,而MU-6坦克随后也演变成了军方的自行火炮歼击车,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尽管如此,MU-6坦克仍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自主生产的轻型坦克,MU-6的设计方案为后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坦克奠定了基础。

CKD公司于1932年推出了第二个原型坦克,其设计方案和英国的维克斯Mk.E坦克差不多;重量为7.5吨,由3名机组人员构成,武器使用的是37毫米的维克斯坦克炮。该坦克交付给“军事技术航空研究所”(Vojensky Technicky Letecky Ustav,简称:VTLU)时,维克斯37毫米炮被要求换成斯柯达37毫米反坦克炮;笨重的vz24机枪也被换成了ZB35轻机枪,改进后该坦克正式被军方批准生产,代号为P-II(Praha II)坦克。

第一辆P-II坦克的注册号为13.363,在1923年11月开始测试,坦克虽然是捷克斯洛伐克自己设计的,但是悬挂系统和英国的卡登洛伊德VI坦克一样。这不足为奇,因为CKD公司和维克斯公司总是有很多不可告人的合作关系。包括P-II坦克的设计理念就和维克斯Mk.E坦克非常相似,都属于步兵支援坦克,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坦克装甲的厚度都是15毫米。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试验型的P-II坦克


虽然维克斯Mk.E和P-II坦克都是使用钢板悬挂系统,而且转向架两侧都有8个负重轮;但是维克斯Mk.E坦克使用的是全钢板悬挂,弹簧连接在转向架上方,同时可以当作是转向架弹簧来使用。而P-II坦克的后部使用的是非簧载负重轮,和卡登洛伊德VI坦克一样,P-II坦克没有托带轮,但是在坦克的前端和后端都增加了一个滚轮,以减少履带的磨损。

P-II没有像维克斯Mk.E一样缩短坦克的长度,所以驾驶室非常宽敞,有足够的空间供驾驶员和机枪手使用。坦克的指挥官一般都会兼任炮手职位,可以站在炮塔上,或者坐在坦克内。这种奇怪的成员分配不只是在P-II坦克上,在所有捷克斯洛伐克坦克里都是这样。该坦克使用的是62马力的4缸线性发动机,所以正常时速不会超过30公里/小时,但是对于步兵支援坦克来说这样的速度已经够用了。

P-II坦克于1932年下半年开始试验,在米洛维奇才市试验场上行驶了3400公里后,被证明比雷诺FT和KH-60坦克好很多。1933年2月,陆军和CKD开始对P-II坦克的批量生产进行谈判,到了1933年4月19日,军方才签订50辆P-II坦克的合同。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CKD工厂里的P-II坦克半成品


同时,斯柯达并没有放弃轻型坦克的制造;1934年斯柯达开始研制了S-II坦克,使用的是109马力的发动机,底盘和MU-6坦克完全不同,变速箱也移到了坦克的后部;虽然长度不一样,但是S-II坦克的悬挂系统和P-II也非常相似。S-II坦克的发动机功率更大,但是它的机动性和P-II差不多,武器方面S-II使用的是斯柯达47毫米A2坦克炮和两挺vz24机枪。S-II坦克起初并没有受到军方的认可,然后斯柯达开始和CKD公司展开激烈的报复性竞争,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讲。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P-II坦克的竞争对手斯柯达S-II坦克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斯柯达S-II坦克正面特写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斯柯达S-II坦克的俯视图


P-II变成了LTvz34轻型坦克

在军方订购了50辆P-II坦克之后,CKD公司又对坦克的武器系统进行了改进;理由是军方不喜欢这种可以双层移动的炮塔平台,在遭遇敌方袭击时非常容易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独立旋转炮塔,包括主炮和同轴机枪;炮塔的形状也经过重新设计,比之前更高,两侧加装了观察口,视野比之前更广。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P-II坦克的炮塔武器系统,装备了ZB35轻机枪和斯柯达37毫米反坦克炮


P-II坦克在布拉格生产,装甲由来自克拉德诺的波尔迪赫特(POLDI Hutte)公司提供。因为运输时出了问题,第一批P-II坦克的装甲质量非常低,高度硬化后的装甲在遭受到普通撞击时就会裂开。由于坦克的质量发生了问题,所以前6辆坦克到了1934年4月23日才送达陆军坦克营。同时,军方的坦克试验也随之开始,完成试验后P-II坦克被归类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类坦克(15毫米的装甲)。

1935年7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军方把P-II坦克正式编制为LTvz34轻型坦克(1934年生产的型号);9月15日第一坦克团在米洛维奇才市成立,其中包含了6辆LTvz34轻型坦克,到了12月18日LTvz34轻型坦克增加到了34辆,坦克的注册号从13.496-13.501。1936年1月8日,另外的18辆LTvz34轻型坦克被送至奥洛穆克的第二坦克团,注册号从13.502-13.519。下一批被送往米洛维奇才市的坦克只有14辆,注册号为13.520-13.533,被编入第三坦克团,后来被转移到了斯洛伐克的马丁市,然后又增加了6辆,注册号从13.534-13.539。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在布拉格游行的P-II坦克


与德军无缘的LTvz34轻型坦克

1937年,34辆LTvz34轻型坦克被编制为轻型侦察坦克,以应对德国日益强大的军事行动。到了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已经拥有了比LTvz34更好的坦克,所以27辆LTvz34坦克被分配到了马丁第三坦克团。德国占领捷克共和国时,LTvz34轻型坦克已经被彻底淘汰,德军对这种残破不堪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但是有几辆坦克被送到了维也纳博物馆展览,而剩下的坦克一直保留在捷克的工厂中。其实,LTvz34轻型坦克比德国的一、二号坦克要实用很多,德军曾经想把LTvz34坦克引入自己的装甲部队里,但是最终都没能实现。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在维也纳展览的LTvz34轻型坦克


1938年斯洛伐克被划分给德国后,第三坦克团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斯洛伐克军队最先使用的是18辆LTvz34轻型坦克,后来增加至21辆;不过该坦克一直存放在军队的仓库中,从未参加过战争。到了1942年1月1日,有18辆LTvz34轻型坦克被归类为训练车,在马丁军事学校用来训练新兵。

履带式拖拉机的逆袭,LTvz34轻型坦克的演变过程

在马丁军事学校LTvz34轻型坦克被当作训练车


1944年8月25日,一群斯洛伐克游击队占领了马丁市,并在4天后开始斯洛伐克民族起义,而此时的LTvz34轻型坦克破损已经非常严重,但是仍然被起义军开到战场上当作掩体使用,并持续到1944年10月底。

1944年9月22日,德军占领马丁市军事基地时,他们缴获了10辆LTvz34轻型坦克;这些坦克的状况非常糟糕,以至于德军把它们送到比尔森市的工厂进行大修。后来德军把LTvz34轻型坦克派往克罗地亚,但是坦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所以还未到达战场坦克部队就被游击队瓦解。

LTvz34轻型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坦克;除此以外,CKD公司还生产了LTvz35、LTvz38等改进后的坦克,尤其是LTvz38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好的轻型坦克。当然LTvz38也是在LTvz34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所以LTvz34坦克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来说尤为重要。除了机动性不尽人意之外,LTvz34轻型坦克是同一时期产品中最好的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