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植物學:薜荔

  一、薜荔的歷史文化概述

  南粵春早,轉眼又到雨水節氣,遙想去年西京古道之行,恰逢春雨紛飛,粵北的春寒,是能使人留住記憶的冷。走在臘嶺那段古道上,溼滑的青石板小路隨山勢起伏,沿著南水湖邊婉轉靜臥著,路邊的小蠟樹正開著白花,濃烈的香味隔著幾米遠就能聞到!青石板在雨水的滋潤下更顯滑亮。只見不遠的緩坡臺地上,兩盾殘牆,一扇木門,門板斜粘著門框。“應該是雨亭吧?走,咱們去歇一下雨”。我們邊說著,一下子就到了房子跟前。屋頂已塌,抬頭望去,殘牆頂上,一叢薜荔沿壁垂下。這時節,雖是春寒料峭,但薜荔在細雨滋潤下,正從旱冬甦醒過來,遠處的南水湖,霧氣蔥蘢,松濤陣陣。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柳宗元的“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的名句。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西京古道臘嶺段。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臘嶺小梅關亭。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韶關南水湖景色。

  薜荔,有如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充滿著故事。《離騷》中有“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在描寫薜荔的形態之餘,還指出了薜荔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環境。

  五代詩人譚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的名句,詩人用湘江秋雨的蒼茫景色抒發其懷才不遇之心境。把薜荔列為高雅植物的當屬司馬光了,他在《邵不疑廳薜荔及竹》中寫到“修竹非俗物,薜荔亦佳草”。梅堯臣也是喜歡薜荔之人,有兩個作品描寫薜荔,在《和王景彝詠薜荔》中,作者通過細緻觀察,抓住薜荔的攀援性特徵,寫道:“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固知不同類,亦各善緣壁”;在《松風亭》中,他抓住薜荔耐陰的特性:“春城百花發,薜荔上陰階”,足見其觀察之入微。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薜荔。薜荔具有異型葉,逸出附著物的枝條為結果枝,結果枝葉大。

  在描寫薜荔景觀方面,有多達十幾首古詩詞描述它,其中,筆者最喜歡杜甫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歐陽修的“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在歐陽修那裡,薜荔也只是詞引而已,倒不如陸游的“芭蕉抽心鳳尾長,薜荔引蔓龍鱗蒼”、方乾的“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戶涼生薜荔風”以及胡曾的“薜荔雨餘山自黛,蒹葭煙盡島如藍”等名句,把薜荔寫得如蒼龍蟄伏,沐夏日涼風。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薜荔貼附在石頭上,葉小,如“龍鱗”。

  以物言志、或以物明志,是詩人抒發情感的常用手法,就薜荔而言,有表達美好情感的,但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衰敗、蕭條荒寒的淒冷景象。例如前面述及的五代詩人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詩句,“江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鄉思不堪悲橘柚,旅遊誰肯重王孫。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整首詩瀰漫著愁思的情緒。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形象地描寫了薜荔“緣牆而生”的景況,暮雨薜荔,離鄉愁緒,讀後令人傷感。


  二、薜荔與“送瘟神”的陳心陶

  但是,相比國家利益和民族存亡,個人的離愁別緒又算得什麼?!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吸血蟲病禍害我國人民上千年,是一種慢性的寄生蟲病,舊時染了這個病的人很多都治不了,許多村莊變成了“無人村”。因此,根治吸血蟲病一直是我國的一個大難題。1958年7月1日,當毛主席讀到《人民日報》報道的江西省“餘江縣基本消滅了血吸蟲,十二省、市滅疫大有希望”後,感慨良多,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一氣呵成寫下“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這樣的詩句。毛主席詩句中的“千村薜荔”巧妙地連用了兩個典故,一是杜甫《兵車行》中“千村萬落生荊杞”, 二是五代詩人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的“秋風萬里芙蓉國, 暮雨千家薜荔村”,使詩的意境更加闊大,更加凸顯吸血蟲病的危害性。毛主席接著敘述了戰勝這個瘟疫的巨大喜悅,他寫道:“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也就是說,人民群眾都動員起來了,人人皆可成舜堯。戰勝吸血蟲病,這其中有一位真正的大“舜堯”,他就是我國著名寄生蟲學家、醫學教育家陳心陶教授。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就開始調查並整理華南地區蠕蟲區系,對並殖吸蟲及異形吸蟲等進行深入研究,1938-1942年因抗日戰爭,陳心陶教授隨私立嶺南大學遷往香港辦學;1942-1946年任江西中正醫學院寄生蟲學及細菌學教授,兼任江西省衛生實驗所所長。正是陳心陶教授在江西任教(職)的這段時期,為江西省治療吸血蟲病做了很多基礎性的開創性工作,為該省消滅吸血蟲病奠定了基礎。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文章,正是把江西省餘江縣作為全國防疫最成功的案例進行宣傳報道的,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基本消滅這個病,深深觸動了毛主席,從而寫下《送瘟神》的宏偉詩篇。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毛主席發表在《人民日報》的詩《送瘟神二首》。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我國著名寄生蟲學家陳心陶(1904-1977)。

古道植物學:薜荔

圖為陳心陶發表在《動物學雜誌》的文章1964.(6):253-257。

  毛主席還特地為這首《送瘟神》寫了一段後記,總結了我們戰勝吸血蟲病這個瘟神的經驗。他這樣寫道,“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三者結合起來,瘟神就只好走路了。”這不就是我們剛剛初步戰勝新冠疫情模式的精髓所在嗎?!黨中央在新冠疫情爆發的關鍵時刻,做出戰略抉擇,發揮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用,醫療隊伍、科技人員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配合。正是這個模式,使我國迅速扭轉了疫情的擴散。時下正是我國萬眾一心徹底戰勝疫情的時候,我們要不忘初心,向陳心陶教授學習。在1949年,陳心陶教授完成了美國考察學習後歸國時,面對當時國外和港澳地區對他的金錢誘惑,他毫不動搖地說,“金錢於我如浮雲”“娘不嫌兒醜,兒不嫌娘貧”“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的事業必須在自己的祖國”。在廣州解放後第三天,他就回到嶺南大學醫學院,繼續任寄生蟲學科主任。陳心陶教授,把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我國的寄生蟲病防治上,為華南教育歷史樹立了一面旗幟。

             ——3月16日,讀張維為《這就是中國: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有感。

  吳永彬,華南農業大學南粵古驛道植物資源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