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观察数字经济的万花筒和望远镜(张凌)

大家谈:观察数字经济的万花筒和望远镜(张凌)

张凌,瀚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巴比特、未央网等专栏作者。

龙白滔博士曾于2019年6月在巴比特上首发一篇三万字长文——《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评价Libra》,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谈起,到解构和评估当下最热的Libra项目,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作者的理解深度,视野广度,对宏大话题的掌控和表达能力,在当时铺天盖地的关于Libra的各类分析文章中,卓尔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该文之后经《财新》等媒体广为传播,并收录入作者今年新推出的个人专著——《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数字货币》”)一书。

作者的新书与此前Libra一文的风格一脉相承,但是涉猎的范围明显更为广泛,货币金融的基础理论及当前主要的数字货币金融现象(如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数字货币交易所、通证等)在此书中均有详细探讨,并且还包含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官员对上述数字货币金融现象的诸多看法和作者点评。

作为一个非货币金融专业的普通读者,笔者难以从金融专业的角度评价此书的价值和意义,但可以就一个法律人的阅读感受,与诸君简单分享一二。

关于Libra、全球稳定币和CBDC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于今年3月下旬发布了全球稳定币相关报告,笔者在研读并撰写对该份报告的法律解读时,研读了《数字货币》一书中第三篇(“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中国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第四篇(“Libra和全球稳定币的风险和挑战”)及第五篇(“全球央行官员言论及作者评论”),其中作者对G7工作组《全球稳定币评估报告》的解读、对Libra的评析、对全球主流国际组织相关官员发言的评论都对笔者的写作深有启发和帮助。

通过阅读新书该等篇章中的相关内容,笔者不仅对IOSCO在全球稳定币监管政策建议工作中的职能有了基础性认知,也对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支付及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等)在该项工作中各自的分工、工作重点和路线图有了基本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介绍和分析帮助笔者避免了仅从IOSCO一个部门、单个角度出发的片面和狭隘视角,而是将IOSCO的该报告放置在一个更为宏观、立体和全局的背景体系中去解读,以看待和理解主流国际社会对包括Libra在内的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和监管趋势(拙文 ,首发于龙博士主理的公众号“数字经济公社”,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在当下谈到Libra、全球稳定币,一般离不开谈论CBDC。近年来,一些国家加速推进CBDC的研究和落地,这与Libra、全球稳定币的出现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全球稳定币项目Libra计划的出现,CBDC可能没那么快成为全球约80%的央行正在探索的对象。应对全球稳定币对主权国家货币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是各国发展CBDC的目的之一。而作者对CBDC的观察和研究早在我国央行发布CBDC的研究细节之前,并且,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全球,考察了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在发展CBDC的立场和设计上的共识和差异。作者对CBDC的介绍也引发了笔者对CBDC相关法律和监管问题(如数据保护、网络安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的兴趣。可以说,作者的新书也为笔者有关CBDC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和标准制定机构(如FSB、CPMI)正在研究全球稳定币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对应的监管政策,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如IMF)和全球很多央行也在对CBDC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研究,并且在拟定监管框架。全球稳定币和CBDC是否会相继到来?两者交锋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全球的货币和支付系统将因此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格局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作者的新书中有分析、有答案、也有线索。

关于数字货币交易所

今年2月Fcoin兑付危机爆发,联想近年来爆出的几起数字货币交易所盗币事件,引起了笔者对数字货币交易所客户资产保护方面的问题的关注。在研究了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对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监管政策之后,鉴于加拿大在监管范围方面(“管谁”)和香港在监管规则制定上(“怎么管”)的特色,笔者拟以该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对象,分析数字货币交易所客户资产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制问题(拙文《浅谈加密资产交易所客户资产保护的法律规制——以加拿大和香港的相关规则为视角》也曾在数字经济公社上刊载)。

为此,笔者翻阅了《数字货币》第二篇(“数字货币的基础理论与货币体系未来”)中的第六章(“货币金融视角下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本质、风险与新机会”)和第七章(“数字资产交易所的万恶之源就在于控制用户的账户”)。网上有关数字货币交易所的风险和问题的分析文章并不少,但大多泛泛而谈,而龙博士的分析直指本质和核心,鞭辟入里——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本质是凭空创造货币的商业银行,控制用户账户是交易所的万恶之源。

对于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本质和风险,在普遍缺乏监管的大环境下,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经营者不会主动公开披露,而普通用户一般只在其存放在数字货币交易所内的数字货币被盗、交易所发生兑付困难、实际控制人跑路等情形时才能感受到切肤之痛。作者凭借其在交易系统和量化资管平台领域的经验,对数字货币交易所游戏规则的了解和洞察力,再次揭示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本质就是商业银行,依靠创造货币、挣利差和操纵市场挣大钱。

除开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利益相关者外,作者或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对交易所的本质和风险有如此深刻认知的人,但却是少有的、愿意并且能够广泛分享和传播其认知的人。在监管还没跟上数字货币交易所收割韭菜的节奏的时候,该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本质和问题所在。对于类似数字货币交易所作恶的行业乱象,如果有更多像作者这样的有识之士能够洞察并不吝分享其对真相和风险的认知,那么数字货币相关行业作恶的机会就会少一点,行业生态进入良性发展的进程就会快一点。

结束语

如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副行长、CPMI的主席Jon Cunliffe今年2月底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致辞时所说,每几个世纪就有一次关于货币的大讨论,现在是时候再次谈谈货币了。货币的形式一直在演进。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我们想要的生活和彼此交易方式的变化,现在正在推动货币和支付的迅速变化。我们不能阻止这些变化。

现在也是时候看看写了数字货币的《数字货币》了。相信不同领域的读者,阅读此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数字世界万象纷呈,影响深远。此书是一个万花筒,展示了包括稳定币、CBDC在内的数字货币的缤纷;也是一副望远镜,通过它可以看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