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可期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正慢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承诺庄严神圣,困难不可小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河池干部群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向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发起最后总攻。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现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今日起,本报推出一系列“来自战贫一线的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进入2020年。这是收官之年、决战之年,更是决胜之年。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河池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疫情防控精准措施,换来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却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帮扶工作受阻等问题。

面对重重困难,能否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硬骨头,关系着河池革命老区能否交出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为此,河池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围绕今年脱贫摘帽重点目标任务,把直接影响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任务先干起来,把规定时限必须完成的事先干起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收官战。

旌旗猎猎鼓催征

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其中河池有都安、大化、罗城3个县尚未摘帽,全市有192个贫困村未出列、6.3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脱贫,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河池的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

旌旗猎猎、击鼓催征,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早在2020年1月30日,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河池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河池市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方案》,对全市剩余未脱贫摘帽的3个贫困县、2019年底贫困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在5%以上的81个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聚焦“三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开展督战。

2月19日,我市又从市直机关单位推选50名处科级优秀干部,组成脱贫攻坚突击队增援脱贫攻坚战,与全市40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向贫困发起总攻。

肖旭峰是脱贫攻坚突击队中的一员。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冠村地处大化、都安、东兰、金城江四个县(区)交界,是大化县极度贫困村,肖旭峰的任务就是和驻村第一书记覃叁一起,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脱贫攻坚突击任务。

组织工程队就近打砂、联系轻壮劳力出工、筹集社会帮扶资金……2020年5月底前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和地头水柜建设任务,让肖旭峰和覃叁深感压力在肩,“弄冠村交通不便,建设成本高、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影响着建设进度,近段时间以来,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在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弄冠村弄勇屯的蒙玉林家的危房改造工程又动了起来。蒙玉林一家13口人,以前住的都是人畜混居的木瓦房,今年年初刚打好新房地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工程停了好长一段时间,“党委、政府既组织施工又补贴运费,房子4月中旬应该就能建好了。”蒙玉林高兴地说。

据了解,我市紧盯“四大战役”“五场硬仗”各项作战目标,加强统筹调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办公,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财政评审、项目施工等流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确保在6月底前完成所有项目建设任务,9月底前完成所有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此外,为强化搬迁群众生活保障,我市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扶持计划,把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资金精准落实到点到户,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都能有产业覆盖、有就业岗位、有稳定收入。

稳住就业“牛鼻子”

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坚持把就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切实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着力解决对口帮扶城市及县(区)内企业的用工问题,通过就业促进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据了解,目前我市每年长期外出务工人员逾7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三成以上。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全市物流人流受限和复工复产推迟,“出不去”“开不了工”“开工不足”成为我市劳动力就业的最大障碍,就业工作受疫情影响最大、最直接。

“政府组织直达包车,省去我们很多麻烦。”春节返乡前,都安县大兴镇村民韦昌柏在深圳市龙岗区一家电子厂工作,受疫情影响,他在家待了1个多月。坐上前往深圳市的农民工返岗包车后,韦昌柏终于松了口气。

韦昌柏只是我市近2万名乘坐农民工返岗专车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的一员。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我市全面协调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稳岗补贴、防疫补贴和开发扶贫性公益岗位等措施,及时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返岗复工,指导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积极推动各项稳就业政策和工作落实,顺利完成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和就业扶贫车间开工复工两个100%目标。

截至3月29日,我市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已达100%,全市贫困劳动力已务工人数达40.43万人,为去年同期务工人数的104.97%;通过开展“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组织876辆专车输送1.92万名农民工返岗复工;累计开发扶贫性公益岗位2.61万个,安置1.77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举办“春风行动”线上招聘活动,共收集发布区内外1200多家企业的招聘信息,为农民工提供岗位信息15万个。

据了解,我市还将围绕贫困劳动力转移、稳就业各项扶持政策落实、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就业扶贫问题整改等4大重点,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鲜明的支持就业导向,努力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

此外,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我市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扶贫项目开工建设等工作。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坚决落实市、县领导联系企业责任制,成立协调服务工作组,做好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帮助企业解决防护物资、工人返岗等困难,推动企业尽快实现复工复产。目前,全市11个县(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

同时,我市加大土地、用电、融资等问题协调力度,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各县(区)、市直各责任单位都成立重大项目复工帮扶小组,主动与项目业主对接联系,做好服务,帮助解决征地拆迁、建材供应、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困难。截至目前,全市48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在建重大项目已全部复工。

田间地头农事酣

产业发展扩面提质

4月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怀群社区坡静屯的罗美权,每天都在忙着把采摘下来的桑叶打包运往附近的蚕房,用于喂养小蚕。2019年,罗美权开始到群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务工,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凭借这份稳定的收入,罗美权家在去年底达到稳定脱贫标准。

田间地头农事正酣的景象,并不限于罗城这个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在河池的千山万弄间,广大干部群众正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之势,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最后的冲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近3年来,“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已覆盖超过9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200元。

鼠年立春,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峻的时候,春耕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也冲击着“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好转,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群众抢农时抓好春耕生产,做到不误农时、不影响群众增收。

在政策方面,我市专门研究制订《河池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产品生产和协助保供应急预案》《河池市关于进一步切实做好扶贫产业春耕备耕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明确各县(区)督促春耕备耕,保障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机农膜等物资供应;支持保障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加快复产,保障水果、蔬菜、畜禽蛋、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畅通,确保“菜篮子”产品足量供给、价格稳定;出台《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加大对“十大百万”产业的扶持力度,保证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养殖2头母牛以上每头给予8000元贴息贷款;对建设存栏500只以上且带动贫困户30户养殖达300只以上的种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每头给予贴息贷款1000元;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新(扩)建冷链加工项目,按总投资额的30%给予贴息贷款扶持……

一项项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的推出,不仅把被耽误的农时抢了回来,更进一步推动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扩面提质,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脱贫攻坚,不破楼兰誓不还。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河池人民正在以“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池日报首席记者 黄开均 通讯员 黄鹏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