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馬進良一生參與平定吳三桂、噶爾丹叛亂,維護國家統一,有功國家,光輝民族,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英傑。馬進良,字棟宇,回族,西寧(清代屬甘肅,今屬青海)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進良少年習武,力壯身強,剛及二十歲便入伍,其弓馬技術和勇武居全軍之冠,當時駐防甘肅河西涼州(今武威)一帶,隸總兵孫思克磨下。由於作戰勇敢,由一般士兵提升為把總(駐防地武官,七品),又升千總(六品)。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叛亂。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佔據隴東地區,並煽動寧夏兵變。吳三桂從四川派兵聲援,陝甘震動,清初剛形成的統一局面,從西北構成威脅。1675年(康熙十四年)春,朝廷以甘肅提督張勇為靖逆將軍,加總兵孫思克左都督,討伐王輔臣。孫思克率部離開河西,渡黃河,克靖遠等城鎮,並與張勇圍鞏昌,赴援秦州(今天水),攻下禮縣、清水、伏羌(今甘谷)等縣,最後將鞏昌佔領,王輔臣守將投降,河東大片地區平定。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馬進良在這些戰役中奮勇殺敵,能征慣戰。圍攻平涼,是戰敗王輔臣的最後一役。孫思克率師出靜寧,擊敗王輔臣守將;又進軍華亭,王輔臣守將被迫投降,遂至平涼。孫思克在戰鬥中奮勇當先,當他不幸右臂被砍,傷勢嚴重,不能指揮督戰時,馬進良高喊著衝入敵陣,說:“砍傷我總兵手者,我必殺之!”遂殺死砍傷孫思克臂之敵,獲得勝利。同時馬進良亦多處受傷。至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王輔臣窮途末路,只好投降,平涼戰役結束,吳三桂的西翼被平定。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孫思克因功提升涼州提督,仍回涼州駐防;馬進良升守備(五品),又升山丹營遊擊,仍隸孫思克部。孫思克上疏舉薦馬進良,說:“進良隨臣征剿有年,深知其謀勇兼全,諳練軍務。自調補臣標遊擊以來,每遣發防禦,果敢爭趨,且愛士卒,得人心,請就近題補臣標中軍參將。”康熙帝特允孫思克所請。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馬進良又晉升直隸石匣副將,次年再拔為古北口總兵官,成守京師北部門戶,離開了孫思克部。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這時西北發生噶爾丹叛亂。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春,馬進良奉命隨康熙帝從徵喘爾丹。他率兵一千五百。大兵分三路前進,康熙自統中路,發佈命令說:“行軍法令最為緊要,奮勇前進者賞功,怯敵退後者治罪,此係定例。”馬進良“才力壯健,素有謀略”,是朕簡選任用、依靠之人,給予了馬進良特殊信任。征戰中康熙親自率兵前進,諸軍依次跟隨,抵克魯倫河,噶爾丹聞知康熙親征,大驚失色,丟掉廬帳、器械,落荒而逃。康熙帝率前鋒兵窮追不捨,噶爾丹再丟器物遠遁,親征取得勝利。在這次扈駕親征中,馬進良“多著奇蹟”,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被賜“驍勇將軍”額,次年賞戴孔雀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再拔直隸提督,由西寧“弱冠從戎”達到其戎馬生涯頂點。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馬進良在直隸提督任上,整傷營伍,治軍嚴明,受到康熙諭獎。馬良上疏請為官兵修建營房,康熙立允所請;怕扣除兵餉,影響士兵生活,康熙令內務府撥給經費。在康熙帝心目中,馬進良:驍勇善戰、維護國家統一的楷模,在擊敗王輔臣的平涼戰役三十多年後,即公元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康熙仍以馬進良的事蹟激勵將士說:“孫思克等在平涼與賊大戰,孫思克之手被賊砍中。馬進良曾為孫思克標下武,聞之曰:‘砍我總兵手者,必殺之!’遂突入萬軍中,追殺砍孫思克手之賊。馬進良數處中傷,至今尚有傷痕,可謂奇勇矣。”馬進良軍中缺中軍參將一員,康熙帝得知後命令以馬進良子馬龍補授,表現了對馬進良的信任和恩寵。

“驍勇將軍”馬進良,勇猛過人,在康熙削藩過程中屢立戰功

馬良戎馬生涯四十多年,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上疏“以老乞休”。康熙帝本捨不得這個愛將,但見其上疏“情詞懇切”,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命以原官階退休,還歸故里。馬良回到故鄉西寧後,沒有居功自傲,橫行鄉里,而是平等待人,和藹可親,家鄉父老一時引為榮光。他還在西寧北關修建了一個禮拜寺,更得到家鄉穆斯林的尊敬。公示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馬進良因病卒於家,家鄉父老一片悲痛。康熙帝聞知後亦十分難過,說:“馬進良效力多年,勤勞懋著,回到家鄉不久,忽然聽到他去世,我的心裡深表悲痛。”家鄉人也十分尊重他,《西寧府新志》上給他立傳,說他“居衷誠篤”,把他列入“鄉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