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都江堰

[散文] 都江堰

[散文] 都江堰


若說起都江堰來,便有人會想起餘秋雨的一句話:“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然我並不崇道信佛,只覺“青城天下幽”是絕美的景緻。

  我記憶裡的都江堰的美,便是那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了。

  都江堰,其城市因為水而得名,因水而生輝,也因為水成為千古,水成就了一座城市、一段傳說、一頁歷史。記得曾經在青城橋下游的堤壩上有這樣幾個字“古堰照千秋”,這樣記述是並不為過的,正因為那裡的水,成就了“天府之國”的富饒,所以人們曾給它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灌縣”。

  走過蒲柏橋,沿濱江路穿過南橋與離堆公園,便可以到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而所經歷的過程,便是對水的最真實感受的過程,可以真切感受到水的奔騰磅礴的氣勢。

[散文] 都江堰


  去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定得走玉壘山繞道去的。

  玉壘山位處都江堰城西,背接綿綿的川西群山,東俯一望無際的成都平原,是觀都江堰景觀的最佳去處。

  沿幸福路向西行走去,盡頭便是玉壘山的正大門,大門牌坊,鏤空雕刻,簷角飛金,中額“玉壘山”三字。牌坊左為“龍吟”,右為“鳳翔”,照壁為趙蘊玉先生所寫的“勝地尋蹤”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頗具雄偉之狀。

  城隍廟在玉壘山大門的正後面,步行不足一分鐘,可見近五十米的臺階。拾級而上,可見十龍殿、馬王殿、城隍大殿及娘娘殿諸古廟,那廟宇隱於山林之中,座西向東,依山勢而築就,各殿逶迤相連,上下錯落有致,甚為氣勢。

[散文] 都江堰


  那時玉壘山公園是不曾要門票的,唯有此廟宇得收每人兩元門票,那時與幾位同學曾翻牆入殿,僅為一睹神靈光彩,然神靈並不佑我等,出門時被管理人員索了五元錢去,細算下來一人一元也還算是值了。那廟宇門柱上的一幅楹聯,我至今都還清晰記得的,“不涉階級,雖從這裡過,行一步是一步;無分貴賤,都向箇中求,悟此生非此生。”至今看來,似有所悟,但不得其解。

  玉壘山上林深幽靜、樓臺亭榭、臺痕曲折。立於山頂,向西看,連綿的青山,一座連著一座,滿山蒼翠,一望碧綠;山腰繞著薄霧,一縷縷地在山間飄蕩,使人有如登仙境之感;向東南望,可見莽莽的天府平原,那內外江的水,在平原裡蜿蜒盤旋,像明亮的帶子穿過村莊與城鎮。此時,若有詩情的話,定會想起杜工的那首詩“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從山頂沿臺階而下,山中步道小徑隱於林中,走小徑,穿幽林,過樓臺,耳聞鳥鳴蟬沸,便可到鬥犀臺。傳說鬥犀臺是蜀郡守“李冰斗犀”神話而得名,至於如何鬥法,因未見記載得詳細,故傳說並不可信,只增神秘罷了。

[散文] 都江堰


  立於鬥犀臺的樓閣上,眼前便一下豁然開朗了。遠望,那都江水利工程盡收眼底,從分水壩的“魚嘴”到“寶瓶口”,都江堰的水利要塞,全都可以看得清晰。而近處,那樓臺臨山崖而生,崖下便是滾滾的泯江之水,低頭俯看崖下,水流奔急,浪卷水花,拍打著崖邊的峭壁,驚濤拍崖,攝人心魄。心想,此地甚危,還是急走為要,於是,便沿玉壘關下幽林棧道而去。行進處,參天古木,千載銀杏眾多;杉樹高聳,遮天蔽日,幽林小徑,古道通幽。記憶中曾聞,玉壘關曾是成都西部要塞,為防外族入侵,從蜀漢起,此處便屯兵佈防,以御外敵,所以為關隘。

  踏著溼潤潤的幽林小道向前行進,便可到二王廟,它位於小道的右側,是人們為紀念古蜀李冰父子治水而修建的,它依山傍水,築於狹長的山間。沿石階而上,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道迂轉幔回,樓簷高啄,各趨一角;雕樑畫棟,勾心鬥角,整個廟宇顯得愈加宏偉、壯麗。

  廟宇內藏治水之箴言:“低作堰、深淘灘。”正因為如此,都江堰的水治才成為千年不朽的功績。人們在此祭拜治水先賢李冰,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若說刺激之行,當屬過安瀾索橋,安瀾橋民間俗稱“夫妻橋”。相傳,清嘉慶年間有個秀才何先德見岷江河常因水激浪大、船翻人亡,而且過河的百姓也常受船霸敲詐勒索,於是呈稟官府獲准修橋。那知橋將竣工之時,因浪大風急,橋索折斷,有人墜河淹死,船霸乘機勾結土豪告到官府,讓何先德蒙冤,被五花大綁斬首示眾。何先德之妻何娘子妻繼夫志,不畏強暴,繼續修橋,在眾人的幫助下,歷經千幸萬苦終於建橋成功。人們為紀念這對夫婦,故取橋名為“夫妻橋”,而今天取名“安瀾橋”,則不得其意。

  踏橋而過,橋便隨步行的幅度大小和行走的快慢而晃盪,初至橋頭,並不覺得恐怕,而至於索橋中間,那橋晃盪得很厲害,似有拋你入江的感覺,倘若此時,俯看橋下的江水,那水奔流而下,白浪滔天,如蛟龍出海,水遇江底巨石,捲起千層白浪,其聲響徹沿江兩岸,似有卷萬物入深淵之勢。面對此景,不禁令人寒畏。

[散文] 都江堰


  看當地居民,恐是長久行走於此,暗熟於橋的勢態,行走如履平地。我曾見過一賣豆腐腦的商販,竟然騎行於橋上叫賣,甚為歎服!

  安瀾索橋是走玉壘山到“魚嘴”分水壩的必經之路,過了橋往右便是分水壩。

  立於水壩之上,循江而望,泯江全貌便在眼前。滾滾江水融雪山、穿林海而來,經白沙直至水壩處,被長長的水壩一分為二,形成內外兩江。看那分水壩由遠接近,壩面由低到高,恰似魚嘴之形。

  水壩遠處江心,起著分水以調節水位作用,水枯之時,壩上水閘攔腰而閉,江水便溢過魚嘴水壩流入內江,以保天府平原水量充沛;倘是山洪之季,壩上水閘抬起,洪水便順勢流入外江,盡入泯江主流,匯入長江而去。千年之時,蜀人尚知如此治水,可嘆其大智慧!思遠古大禹治水,以疏導為防洪,然水卻以自勢而為,但看今都江堰之水,水隨人願,豈不妙哉?

  若僅為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還不算啥神奇。沿江邊的金剛堤向下走,便可到“飛沙堰”,它是一個似堰非堰的堤壩而已,枯水季節,那堰上可通車可行人,若沒親見過它的作用時,你可能永遠都不相信它是對治水有奇功的一道堰。

  飛沙堰,一條直堰,與內江水流進寶瓶口的彎道相切,此正是它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每至汛期到來內江水患嚴重時,那洪水裹著大量泥沙、礫石流經內江,然那洪水經飛沙堰時,便分流高出洪峰峰值的水,並帶走大部分泥沙,從而保證了內江不患洪災和不被淤泥及沙石堆積,使得河道永保暢通。

  立於那堰上,眺過奔流的江水,便正對崖上的鬥犀臺。隔江對望,懸崖陡壁,亂石縱橫,水流沖刷處寸草不生,可見那江水之急切、奔流之迅,似有卷萬物隨江而去之勢。江水隨山勢之利導,直奔寶瓶口而去。

[散文] 都江堰


  若把奔流的江水比作飛馳的蛟龍,那寶瓶口便是扼住蛟龍的要塞。寶瓶口是在玉壘山伸向岷江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

  江水奔流至此,遇到狹口,水勢便突然咆哮起來,如怒吼的狂人,其聲音震耳欲聾。立於離堆之前,觀水景之壯觀,聽水聲之澎湃。遠望江水從遠方不緊不慢緩緩而來,然江水至身前,其聲猛然大振,一剎時,如機翼聲、馬蹄聲、刀槍交接聲、吶喊聲、鐘聲、鼓聲……交織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洶湧的水流闖擊離堆,水花飛濺,張牙舞爪,甚為驚險。水落之處,細雨濛濛,煙霧層層,輕輕地飄落在離堆的石壁之上。此都江之水也,融細膩與粗獷,擁柔情與豪壯,縱觀茫茫江河湖海,能與之比者有幾?

  立於離堆之上的伏龍觀,望江水穿過寶瓶口,奔流直南橋,長嘯而去,不由地記起南橋畫廊的一段詩“魚嘴中分江諸水,飛沙堰裡濁浪高。清流直下寶瓶口,離堆千載怨聲滔。沃野無垠天府裕,從此天下絕餓殍。”

 “是宜與長城,並贊秦皇代。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蹟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都江堰和萬里長城一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它擔負著灌溉千萬畝良田的神聖使命,永久性地造福著人類,養育著一方人。壯哉,都江堰!奇哉,都江堰!美哉,都江堰!


[散文] 都江堰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