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魯迅先生在文學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其小說《祝福》更是被選入教科書,讓無數學子捧讀。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祥林嫂和“我”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祝福》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封建禮教壓迫的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讀過《祝福》的人在談起祥林嫂時大多會脫口而出“悲劇”二字,其實一般來說,現實生活中無美學所謂的作為審美形態的悲劇,因為悲劇是藝術品,是用來提供娛樂的,故而不經加工的事件不具有悲劇性。

可見美學範疇上的悲劇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苦難和不幸,那麼魯迅先生的《祝福》屬於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接下來我將從美學範疇中悲劇的四個基本特徵來解讀《祝福》的悲劇性。

首先,悲劇至少有一個能讓人認同且同情的個性化人物作為主人公,即這個人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也不是善良至極的聖人。

《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符合這樣要求的主人公。她是一個樸實善良、循規蹈矩的女人,不敢做什麼壞事、但也不會捨己為人獻出生命。正是因為她是如此普通、如此得接近我們這些旁觀者,才更能引起我們的同情甚至恐慌。如果是一些本來就很出眾或是很悲慘的人,反倒會讓我們有距離感,讓我們又“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我們這種普通人身上”的感覺。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電影《祝福》

其次,悲劇人物會遭遇一個結局不幸的災禍、失敗或是死亡的悲慘事件,並常常使個性遭到毀滅或者使自由自覺的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

祥林嫂歷經喪夫、被婆家賣嫁、兒子喪命等人生之痛,屢受封建禮教的壓迫,即使捐過門檻後仍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於祝福夜慘死街頭。她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她作為人的最後的人格自尊心被摧殘殆盡,喪魂落魄,猶如行屍走肉。她的悲劇就在於人性的內在毀滅。所謂精神的折磨遠勝身體的折磨,也正是如此。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電影《祝福》

再次,悲劇人物所遭遇的痛苦甚至死亡結局及其人性傷害或喪失,既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同時又是不正當的、令人不可接受的。

祥林嫂的必然而不可避免性在於她所處的時代與社會,封建禮教對於女子的迫害與摧殘是很顯然的、一定存在的,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女人們遭遇這種事情具有歷史必然性;可是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又是不正當的、是要批判的;善良的祥林嫂非死不可讓人無法接受,從而形成了悲劇悖論,加劇了悲劇性。

魯迅先生的《祝福》是真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嗎

電影《祝福》

最後,是悲劇極其重要的一個審美感受與功能方面的特徵:悲劇會引發其審美者的恐懼、憐憫與悲傷等諸多複雜的情感反應與審美感受,甚至發生某種精神提升或轉變。

讀了祥林嫂的故事,我們會覺得悲傷,會同情她可憐她。此外,我們不但可以逃脫世俗生活的紛擾,感受別樣的生存歡樂,還可能受到祥林嫂悲劇的引導,思考我們自己或他人的命運,甚至對人生獲得哲學性的審視眼光:我們不能像祥林嫂一樣自己都認同錯誤的禮教,我們要追求解放和人權;如果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人,不應該再去踩上一腳。從中得到啟示,或許會落實於自己的人生實踐,進而創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所以,從以上四個基本特徵來看,《祝福》不僅是一般人口中常說的悲劇,也是美學範疇上的悲劇。

顯然魯迅先生深諳悲劇的內涵,他也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如今電影《祝福》的高清修復版也早就上映,如果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