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

陳晶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

新的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不免生出新的嚮往。這些期待和嚮往是我們前行和建設美好生活最為持久的動力。在城鄉融合,人民邁向全面小康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民、農村、農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發展理念的落實,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轉變,再到“美好鄉村”的實現,都有賴於激發基層主體創造性,有賴於建設一個高效、有活力的鄉村治理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我們指明瞭工作的方向。

近四十年的巨大而激烈的變遷無疑都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積澱,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對未來的預期。鄉村治理首先要面對的是不斷變動的這個秩序以及在這個新的秩序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的需要。我們走出“鄉土中國”,轉進“城鄉中國”。城市和鄉村還在拉鋸。“留守”和“流動”鄉村相互分離卻又連成一個整體。城市化大踏步前進,鄉村衰而不亡,顯示出其巨大的韌性。第一代農民工已經老去,正要返回故鄉;“誰來種地,”老人農業引人擔憂卻有效保證了農產品的供給;大多數年輕人持續湧向城市的同時,新農業新農人成為一種新的風尚。新時代的鄉村治理工作不只是要化解衝突,它的重點應該是為變動的鄉村和變動的中的人民提供一套可調適的秩序安排,方便人們在城市,在鄉村,在城鄉之間開拓出新的可能,創造出一種更美好的生活。

鄉村治理是農業發展、農村改革的基礎。村莊作為一套制度,鄉村作為和城市平等的空間,要給予其平等的發展權利。鄉村治理首先是城市和鄉村、農民和國家關係再調整的過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經營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制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農業農村改革為完善鄉村治理創造了新的條件。改革首先要為普通的農民、農民工著想,看反映了他們什麼要的需求,解決了他們什麼樣的問題。中國小農戶的兼業生產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存在,對此我們要有歷史的耐心。人多地少是我們基本的國情。鄉村治理不是治理鄉村。它是轉型中的新的鄉土製度的一部分,服務於在鄉村居住,以鄉村為依靠的人們的生活。

鄉村治理的結構和主體也正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公共服務越來越能深入村莊。財政對村兩委幹部的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過與此同時,鄉村自治的主體性有所減弱,村兩委也更多地只是為完成政府部門的各項任務。而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行政村和村民小組之間也存在著產權和治權不相統一的情況。作為鄉村治理經濟基礎的集體經濟卻非常不容樂觀。全國58.9萬個行政村,76.6%的村莊的收入在5萬及5萬以下。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如何提高村兩委的組織力和領導力,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課題。精準扶貧和特大城市外來人口聚居區管理服務的基礎其實都在在治理上。以產業扶貧、搬遷扶貧以及人口倒掛村的公共服務供給為例,它們都是要以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依託的。

黨的建設是鄉村治理的內核。農村“流動”與“留守”的兩重性給黨建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農村黨建的關鍵在於以充滿活力的創新調適黨與農民、國家與鄉村的關係,保證急劇變遷下的中國鄉村的穩定,回應農民的訴求,解決農民的問題。黨建不只是從上而下的宣導,更重要的是發掘黨在農村脈絡和基底,以黨的建設服務農民的再組織,服務農業的綠色生態轉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村莊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黨的建設要和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從生活出發,在內部加強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並外顯於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去。從這個角落來說,黨的建設在黨內,也在黨外。

鄉村治理的關鍵在人。一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鄉村治理要服務於城鄉人才的培養。要相信村幹部、依靠村幹部,吸納鄉賢、返鄉創業人員、農業企業家參與鄉村公共事務。以民主的制度和現代的治理技術完善村莊共同體的治理,切實減少基層腐敗。農村是自有生命力的。我們相信,作為鄉村振興基石的新的鄉村治理體系一定能夠更好的服務好農民、農民工的生活,有力地推動城鄉融合目標的實現。

(2017.11.15 清華南五樓)

陳晶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