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我們就知道的 陳勝、吳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歷史在跳動


陳勝,吳廣,被廣為人知主要是由於司馬遷的那本史記,具體問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沒人知道了!司馬遷寫史記之時,他們已經死亡100多年了,又有誰還記得這個失敗者是什麼樣的人?就如同你知道100多年前洪秀全是什麼樣的人嗎?你不知道,我們所有的歷史資料也許都是錯誤的,都是被修改了的,即使現在註定成為歷史人物的人,你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嗎?你不知道,人都是複雜的,多面性的,尤其是陳勝他們這種人,裡外兩張皮!翻臉不認人,表裡不一都是基本操作。你應該糾結的不是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什麼樣的人能帶給你什麼?就是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又能怎樣吶?歷史不是吹毛求疵,死鑽牛角尖而是瞭解分析他們所帶給我們的歷史經驗及教訓!

送你一句話,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待你遊太原


司馬遷在他的鉅著《史記》中,把陳勝寫入了"世家",足見陳勝的歷史地位和分量。

↑陳勝是反抗暴秦第一人↑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陳勝是一個胸懷大志,也有一定能力的人物,按照韓信與劉邦論兵的標準,韓信能夠駕馭"不限數目,多多益善"的兵力,劉邦能夠駕馭各種能人異士,那麼,陳勝的能力呢?

適合當一個小官,駕馭1000人左右的軍隊規模,已經是他的上限了。

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帶著九百名戌卒,按照規定,要去往漁陽一帶戍邊。

都怪一場不停歇的狂風暴雨,耽誤行程已成定局,依照當時秦朝的法律,誤期者一律斬首。在強烈的求生欲作用下,陳勝想起了當年立下的鴻鶴之志,如今,身邊有了900名待死的成卒,逃也是死,反也是死,他和吳廣討論後,決定造反,賭上這條命!

↑大澤鄉起義↑

秦朝的滅亡,就此這場暴風雨開始了,六國故民和日貴族們還在灰溜溜夾著尾巴做人的時候,竟然是一個出身普通的老百姓舉起了反秦的旗幟。

單憑這份勇氣——歷史上第一個敢於反抗暴權的老百姓,陳勝和吳廣的歷史地位就無法動搖了,更何況,陳勝還說出了那句捅破了所有皇權褲衩的真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有意思的是,代替陳勝完成反秦大業的,恰恰不是六國貴族之後,而是另一個小老百姓-——劉邦。劉邦稱帝后,特意為陳涉置守冢30家,按時犧牲血食祭祀,直到王莽戰敗後才斷絕。可見劉邦是發自肺腑感謝陳勝的。

比較一下陳勝和劉邦,就能看出陳勝為人極其致命的弱點:他既不會打仗,更不會馭人!

其實,陳勝手下不是沒人,但隊伍很不團結啊--武臣直接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周市倒是聰明,捧出個魏國公子魏告當魏王,此舉直接導致本來活的好好的魏告,在次年被章邯擊破,為了保護老百姓,依照約定自焚而死。

↑陳勝起義軍一度聲勢浩大↑

葛嬰奉陳勝命令,向東南攻打原先的楚地,為了號召人心,擁立襄疆當了臨時楚王,襄疆的楚王位子屁股還沒坐熱,就聽到了陳勝自立為楚王的消息,一山不容二虎,一楚不容二王,葛嬰就把襄疆殺死了。

那楚地的人心呢?陳勝和葛嬰就不管不顧了?

可見,陳勝的起義軍陣勢很大,他的部將不但能夠擁立六國舊貴族,甚至不乏自立為王的野心家,那麼,問題來了,陳勝算什麼?下面的部將根本就不服他。

甚至陳勝的老鄉,在陳勝稱王后,還把他當成搬磚的工友,是可忍孰不可忍,陳勝把不識好歹的者鄉給宰了。司馬遷說,此舉導致陳勝離心離德,是敗筆。笑話,一個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的老鄉工友能做什麼?

↑陳勝很快就敗亡了↑


陳勝離心離德,歸根到底還是自己能力不行。他殺不殺老鄉,都不能鎮服自己手下的部將。

最憋屈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起義隊伍合夥人,堪稱二當家的吳廣,因為和另一個陳勝部將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一刀咔嚓,而且,田臧還是假借陳勝的命令殺掉了吳廣,真是殺人誅心啊。

可見,陳勝和吳廣,都很有勇氣,但他們實在不是造反打仗當領導的命,本來他們兩人當了秦朝的屯長,已經混出點模樣,可偏偏那場不期而至的大雨,把他們捲入了時代的狂流中。

縱然有鴻鵠之志,卻只有燕雀的飛行能力,怎麼可能混出一片天呢?

王候將相,是不問"有沒有種"的,但有沒有那個本事和運氣,才是關鍵啊。

不知道陳勝吳廣臨死前,會不會後悔?


我見青史多嫵媚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不讀,靠什麼來了解歷史?”-----毛澤東


苟富貴,勿相忘

陳勝雖然是一個農夫,卻素有大志。

我們都聽過早年替人耕種時,曾憤憤不平地對一起種地的夥

“苟富貴,勿相忘。”夥伴嘲笑他:你一個做僱農的,何來富貴?陳勝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要知道故事一開始陳勝只不過是個我們常人中,一個愛說大話十分平庸的人設。按理說這樣的人就應該一輩子,種種地,娶個媳婦,生個娃,然後,娃長大了,再娶個媳婦,生娃,種地。

<strong>

一場天賜大雨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支由有“閭左”貧民組成的九百人的隊伍被徵調去邊境漁陽屯戍。一場大雨賜給了他這種機會。正在此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阻隔了他們的去處。九百戍卒被大雨阻隔在大澤鄉,無法繼續他們的行程。

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等死,死國可乎?

按常理來說,在這場大雨下下來的時候。陳勝們的命運已經被定格。似乎上天在說,今天,你們這群人就要在此交代了。

不想死,所以成功

沒有人是想死的,而且死在這該死的天意。所以,怎麼辦?只能起義。我們試想,如何不是陳勝吳廣的帶動,會有項羽、劉邦也未可知。

可似乎,一切就像一個遊戲腳本,既定的代碼已經寫好。每一步就按照程序進行下去就好。

那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一起去消滅暴秦的統治吧。反正已經是將死之身。

我們都知道,穿鞋怕赤腳的,赤腳的怕不要命的。

我們都知道這夥人,一開始就是不要命了,不是他們不想,是他們已經沒命了。但是一開始他們成功了。

迅速滅亡

成功不可複製,但我們可以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這就是歷史最大的魅力。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一是功成忘本,脫離了本階級的群眾;二是任用壞人,偏聽偏信,脫離了共患難的幹部。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我們一開始屬於哪個階級,這就是我們的本。任何時候必須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這是取得勝利的基礎條件。  


嗟乎俠


小時候,我們讀陳勝、吳廣的時候,大概只知道他們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正因為他們的號召,最終暴秦被滅亡了。

陳勝的那幾句“名言”確實流傳千古,但是事實上,歷史上很多“名言警句”並不一定都是當時的原話,甚至都不是當時曾經說過的。所以不管陳勝有沒有文化,也不妨礙他“說”出一些名言警句,更何況陳勝、吳廣讀過書的可能還是有的,能夠被選為九百人的屯長,有一定領導才能也是需要的。他們的起義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壯大,正應了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能力真的有多強。

而他們的起義最終失敗的真正原因,也跟他們能力的不足和對時局的判斷失誤有很大的關係。

陳勝、吳廣最初起義選了兩個代言人——扶蘇、項燕,然後口號是——大楚興,陳勝王。上學的時候就很不理解,明明選擇的是復興大楚的政權,卻為什麼要用扶蘇做代言人呢?秦朝的公子什麼時候成為楚國的代言人,真是滑稽。後來讀史記,就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陳勝他們當時大概只是選了兩個他們認為很有名氣、可以被選來做代言人的人選罷了,並沒有那麼強烈的目的性。而”大楚興,陳勝王“就有較強烈的目的性了,那就是我是大楚的代言主,我陳勝才是楚的王。

相比之下,後來項梁採用范增的意見,立熊心為楚懷王,繼續楚國的香燈,就顯得聰明得多。

所以,後來陳勝雖然勢力發展壯大很快,但是卻沒有什麼凝聚力。他既沒有選曾經的楚國皇族立為王,也沒有選擇他的代言人項燕的後人,而是自己稱王。後來的起義軍真的就成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誰先搶的地盤算誰的。

隨著吳廣被殺,起義軍內部隨著“蛋糕”的不斷做大,也開始自己分“蛋糕”了,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魏咎為王,而自任魏相。與此同時,之前紛紛響應的各地英豪也不再聽陳勝節制,直接孤立了作為反秦主力的陳勝“張楚”政權,張楚政權失利已經不可避免了。

最終,在秦末名將章邯的攻擊之下,陳勝最終兵敗,隨後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害。

陳勝、吳廣起義,從開始到失敗,不過一年多的時間,當時天下,只差一個振臂一呼的人,所以當陳勝、吳廣拉起大旗的時候,誅秦之風日盛。不過從陳勝、吳廣的發展、壯大到滅亡的過程,水一白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即便他們沒有被秦所滅,他們也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暴秦被滅,群雄割據的時代,他們也會是較早被滅的一股勢力。


事實證明,陳勝當年說的“苟富貴,勿相忘”也不過是一句空話。當年陳勝說這句話時候的傾聽者,後來在他為王之後,便真的去找他了,結果落了個被殺的下場。共富貴和共患難從來都不是劃等號的。


水一白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苟富貴勿相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提到這些經典名句,就把我的記憶拉回到秦末的亂世。說出這些話的人並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飽學之士,而是一個叫做陳勝的年輕人,他還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我這麼說你相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這些口號,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能說的出來的,陳勝背後是一股暗流在湧動,這股暗流就是秦末的反秦勢力。沒有他們的背後操控,單憑陳勝、吳廣很難興起什麼風浪。這些口號是事先就策劃好的,因此說出來才具備極大的蠱惑性和號召力。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起義,是整個秦末亂世的開端,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時之間天下皆反。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秦帝國,逐漸開始崩塌,六國的復辟勢力,有野心的豪強,有秦末的遊俠和名士。如楚國名門項氏,沛縣的亭長劉邦,秦末名士張耳,都被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陳勝絕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是受過教育、知書達禮的人。陳勝很可能是楚國貴族之後,所謂的“大楚興,陳勝王!”和陳勝所建立的政權叫做“張楚”,就說明了這一點。

至於吳廣可以說是陳勝的軍師,很多口號和策略的制定人就是吳廣。前臺的陳勝王,後臺的吳廣謀,這臺秦末的大戲,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因為形形色色的角色和熱熱鬧鬧的故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絕對的社會人,平時一定是豪爽仗義的人,而且是相當有頭腦的人,不然如何統一當時的900多人揭竿而起起義。據史記記載陳勝年輕的時候就有鴻鵠志有遠大的志向,並且告訴和他一起幹活的人,苟富貴,勿相忘。就是如果富貴了,大家不要忘記彼此。但是陳勝和吳廣對於人心的估計都太淺薄最後都死於自己手下,陳勝更是死在自己的車伕手裡。可以得出陳勝吳廣是有勇氣反對當時環境,也有一定謀略建立張楚政權,但是不會駕馭自己的手下。對人心認識不足,總體來說還是太善良。





樂弟的


中學的時候學習的歷史,就是陳勝吳廣因為大雨無法預期到達修建長城的工地,而發動的農民起義,直到現在出土了秦朝的法律竹簡,竹簡上明文規定,像陳勝吳廣所犯得錯誤,只不過是罰金和藤甲,並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去也是死,反也是死。為了師出有名,振臂一呼,起義。史記記載的其實有很大的水分,漢朝寫的史書,會歌頌秦朝嗎!既然秦朝那麼好,漢朝為何會去推翻他呢!說的好聽是農民起義,難聽點就是造反。


飄渺清秋


陳勝,吳廣是什麼樣的人?,是男人,按現在標準講是有憂國憂民有反抗強權剝削壓迫的鬥士,也是聚眾鬧事搗亂社會制序製造混亂\b的壞分子


老鷹8996


中學的時候,認為陳勝吳廣是大英雄,是人民的偉人。人到中年才知道"王候將相"是有種乎。領袖需要時間磨礪的,第一個想改朝換代的都是英雄,但都會死在沙灘上。後發制人,天外有天,樓外有樓,後浪勃發的英才才會奪得天下。叫廣集糧,多得心,緩稱霸。學姜子牙要有周武王平臺,學劉幫要將相傑出,學比爾蓋茨要有深厚的背景。所以不要誇誇其談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些王候將相幾千年只出一位,同時歷史具有偶然性和複雜性,千萬不要引導年輕人去做春秋大夢,這-會害人的。


司馬尊


秦末天下大亂,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廣大農民階級反抗暴秦的序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動亂。小學時候的我們只知道陳勝吳廣是造反者叛逆者,不知道這次起義的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