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起砂現象是混凝土基層最容易的出現的問題之一,如何解決這種問題成為了各位砼行們最頭疼的事。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起砂現象有何表現?

起砂:混凝土表面破壞形成粉末的現象


起砂現象原因分析

1、水灰比配置不當


水泥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約為水泥重量的20%-25%,即水灰比為0.2-0.25。這樣小的水灰比,施工操作是有困難的,所以實際施工時,水灰比都大於0.25。但水灰比和水泥砂漿強度兩者成反比,水灰比增大,砂漿強度降低。如施工時用水量過多,將會大大降低面層砂漿的強度;同時,施工中還將造成砂漿泌水,進一步降低地面的表面強度,完工後一經走動磨損,就會起灰。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2、養護不當


水泥加水拌合後,經過初凝和終凝進入硬化階段。但水泥開始硬化並不是水化作用的結束,而是繼續向水泥顆粒內部深入進行。隨著水化作用的不斷深入,水泥砂漿強度也不斷提高。


水泥的水化作用必須在潮溼環境下才能進行。水泥地面完成後,如果不養護或養護天數不夠,在乾燥環境中面層水分迅速蒸發,水泥的水化作用就會受到影響,減緩硬化速度,嚴重時甚至停止硬化,致使水泥砂漿脫水而影響強度和抗磨能力。


此外,如果地面抹好後不到24h就澆水養護,由於地面表面較嫩,也會導致大面積膠皮,砂粒外露,使用後起砂。


3、新鮮混凝土保護不當


施工完成面受凍或雨淋後,也會造成起砂現象的出現。


4、混凝土合易性差


混凝土塌落度過大(> 200mm)且粘聚性/保水性不好,表面泌水嚴重的混凝土容易起砂。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5、原材料不合要求


①水泥強度等級低,或用過期結塊水泥、受潮結塊水泥,這種水泥活性差,影響地面面層強度和耐磨性能。


②砂子粒度過細,拌合時需水量大,水灰比加大,強度降低。試驗說明,用同樣配合比做成的砂漿試塊,細砂拌制的砂漿強度比用粗、中砂拌制的砂漿強度約低25%-35%;砂子含泥量過大,也會影響水泥與砂子的粘結力,容易造成地面起砂。


如何防止起砂現象發生?


1、嚴格控制水灰比。


用於地面面層的水泥砂漿的稠度不應大於35mm(以標準圓錐體沉入度計),用混凝土和細石混凝土設地面時的坍落度不應大於30mm。墊層事前要克分溼潤,水泥漿要塗刷均勻,衝筋間距不宜太大,最好控制在1.2m左右,隨鋪灰隨用短槓刮平。混凝土面層宜用平板振搗器振實,細石混凝土宜用輥子滾壓,或用木抹子拍打,使表面泛漿,以保證面層的喲度和密實度。


2、掌握好面層的壓光時間


水泥地面的壓光一般不應于于三遍。第一遍應在面層鋪設後隨即進行。先用木抹子均勻搓打一遍,使面層材料均勻、緊密,抹壓平整,以表面不出現水層為宜。第二遍壓光應在水泥初凝後、終凝前完成(一般以上人時有輕微腳印但又不明顯下陷為宜),將表面壓實、壓平整。第三遍壓光主要是消除抹痕和閉塞細毛孔,進一步將表面壓實、壓光滑(時間應掌握在上人不出現腳印或有明顯的腳印為宜),但切忌在水泥終凝後壓光。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3、不要在泌水時收光


開始收光時必須配合使用長刮板,不及時使用長刮板會導致泌水被壓入混凝土面層。不得使用拍漿板 ,否則會導致表面提漿過多,造成起砂。


4、嚴禁補水收光,收光結束後立即開始養護。


保證混凝土澆築溫度>10C,冬季施工時要注意測量到場混凝土溫度,以及調整初凝時間。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起砂地面又該如何修復?


作為墊層使用的混凝土地面


通過拋丸處理或機械銑刨去除起砂酥鬆層

如面層是環氧地坪,除採用拋丸處理等物理方法外,應與材料供應商商議,採用高滲透環氧底塗做加固處理。

不建議採用液體硬化劑做加固處理然後做環氧面層,除非液體硬化劑廠商可以提供拉拔實驗數據(>1.5MPa)以證明其與環氧面層的粘接性。

混凝土地面起砂原因分析,如何修復起砂地面


作為面層使用的混凝土地面


輕度起砂(起砂酥鬆層<2mm) 採用液體硬化劑和/或研磨拋光處理


中度起砂(起砂酥鬆層在 2 -5mm)採用丙烯酸,環氧或聚氨酯混凝土密封劑處理


重度起砂(起砂酥鬆層>5mm)銑刨後鋪設聚合物砂漿層或樹脂地坪


在這裡需要著重說明一下,不是所有的“液體硬化劑”和混凝土封閉劑都可以修復起砂地面,這需要和廠家聯繫詢問材料是否起到固結起砂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