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看“文艺青年”到“流浪大叔”的杜甫!

源于唐朝藩镇格局政治措施的安史之乱,是地方政府势力渐强,与中央皇权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的结果,使原本强盛的唐王朝一蹶不振,社会遭受了一场空前的灾难。《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井邑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后人口减少,唐王朝社会矛盾加剧,产生新的叛乱。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场文明的浩劫,经济政治的凋敝导致文明文化由开放转向保守。战乱是百姓的灾难,民族的磨难。

战乱前的杜甫,英姿勃发,一个典型文艺青年。

公元735年,杜甫(23岁)到洛阳应试,结果没有考中,年少自负的杜甫便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今天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漫游,路过泰山时,写下了《望岳》这首诗: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起句以疑问起句,岱宗是泰山的别称,人言泰山巍巍,到底如何高耸凌峻的?秉承题目,直奔主题。承句回答起句的提问,在齐鲁大地,都可望见那青青的山顶。泰山的雄伟,不仅在山脚下,在宽阔的齐鲁大地,都可以看到它的巍峨。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颔联接承句继续描述泰山的景色,用流水对顺承了首联。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泰山千种美景,高俊的泰山把山南山北隔出清晨和黄昏。

两首诗,看“文艺青年”到“流浪大叔”的杜甫!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由远及近,句法上属于比肩对,云荡胸属于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看翩翩归鸟如林。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应望岳主题,以起兴结句,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迭起的顶峰。一定要登上顶峰,俯览群山,壮志豪情溢满胸怀。

透过《望岳》这首诗,可以看到战乱前的杜甫,洋溢着青春年少的气息,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作者壮志凌云、兼济天下的豪情,“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首诗”,大概是当时文艺青年杜甫的心理写照。

两首诗,看“文艺青年”到“流浪大叔”的杜甫!


战乱后的杜甫,颠沛流离,成为辗转他乡的流浪大叔。

公元765年,在成都躲避战乱的杜甫(53岁),因失去友人的赞助,由成都经嘉州、榆州,一路漂泊至忠州,在乘船的途中,写下了《旅夜书怀》这首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首联描写近景,岸边细草、微风、船上高高的桅杆,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旅夜的寂静。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两首诗,看“文艺青年”到“流浪大叔”的杜甫!


颔联由近及远,以工对的句法勾勒了“星、月”“野阔、江流”。将江夜中月朗星稀的画面推向读者视野,极具感染力和层次感,与首联近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首联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中,突出了“寂静、落寞”,衬托了作者远在异乡、孤苦伶仃、漂泊不定的状况。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开始叙事,为转联,句法上是比肩对。以反问自问自答,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当官退休应该是老且病吧!这其实是作者远大报复未有施展之地,被排挤无官、无事可做的心里不平。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感喟结尾,回应题目书怀。转句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发问人生的沉浮经历,合句以一沙鸥自喻。把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曲折的透露出来。

纵观全诗,意境雄厚,气象万千,以由近及远的景物烘托出了在天地之间形单支离的形象,孤独、寂寞的凝重感弥漫着全诗,映衬了作者半世飘零的人生境况。

两首诗,看“文艺青年”到“流浪大叔”的杜甫!


我们与杜甫所处时代千差万别,或是青春年少,或是年过半百,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是作者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