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基调】怀乡思亲

【年龄】杜甫48岁,公元759年(乾元二年)


【正文】

月夜忆舍(shè)弟

在一个月夜怀念我的弟弟。

舍(shè)弟:谦称自己的弟弟。舍:就是“家”的意思。

戍(shù)鼓断人行,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古代晚上用敲鼓来报时,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敲鼓来报时。敲完一更的鼓以后,行人就不允许在上街了,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宵禁。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雁声。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边秋:又作“秋边”,秋天的边塞,边塞的秋天。

一雁声:一只大雁的声音。很奇怪,说大雁的叫声就行了,为什么要点出来是一只大雁?“一雁”其实就是孤独的大雁,孤雁这个意向,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代表分离的兄弟,因为“雁行(hang或者xing)”古人经常拿他来比喻兄弟,因为大雁要飞的时候要排成队,就好像兄弟有先有后,有大有小一样。所以这个“一雁”代表兄弟分离。所以“雁声”是凄凉的雁叫声。从而引出后面的怀念之情。

露从今夜白,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露:指“白露”这个节气。

月是故乡明。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实际上是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豪的江淹(“江郎才尽”的江淹)在才尽之前写过的有名的《别赋》里的一句:“……明月白露……”,所以这四个字就是来熏染离愁别绪的。为什么是今天露水变白了?为什么不是明天、后天?因为今天我在怀念远方的兄弟,怀念的时候,仿佛露水也感染到了我的离愁别绪,于是变成了白色;月亮呢,现在我看来怎么也不如故乡的月亮明亮,用这种浓郁的情感来表达自己思乡和怀人的感情。

有弟皆分散,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这两句直白的感慨一下人生:兄弟分离,家宅被毁。

无家问死生。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未休兵。

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杜甫48岁)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考点】

考点1:哪一句既是写景,又点名了时令?“露从今夜白”---今日适逢白露节,满目露色一片惨白,令人顿生寒意。

考点2:“月是故乡明”这一句诗人将月亮赋予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考点3:“边秋一雁声”注意里面的“雁”非“燕”。


【赏析】

康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时任左拾遗之职的诗人杜甫,因替同僚房琯辩护触怒了唐肃宗李亨,被贬为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司功参军,需要到处奔波,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实际上这个官职不仅官小,而且事情特别繁琐,杜甫很伤心,做了一年左右忍受不了了,终于辞官。因为东边洛阳周围还在打仗,杜甫辞官之后杜甫就一路向西,到了长安的西边,深山中间有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叫做“秦州”,当时杜甫就和他最小的弟弟杜占以及自己的妻儿一起住在秦州,当时的生活非常的困苦,后来杜甫就就南下进入了四川成都,这是大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大致的过程。这个时候,为什么杜甫会在这样一个月夜回忆起自己在山东河南的弟弟呢(杜甫的四个弟弟分别叫“颍、观、丰、占”,当时只有杜占这一个弟弟在杜甫身边,剩下三个弟弟分布在山东和河南一带)?因为当时的历史形式是这样的:当时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主要盘踞在黄河以北,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北京这几个地方,在乾元二年,也就是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带兵南下度过了了黄河,所以洛阳一带都变成了战场,所以山东、河南这一片全部陷入战争状态,而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在战争所在地,杜甫担心弟弟的安危,给弟弟写信也没有回音, 所以杜甫才会写了这首诗里怀念他们。

这首诗的后四句杜甫写到三层担忧:第一层担忧来自于没有故乡,第二层担忧来自于书信寄不到,第三层担忧来自于战乱没有结束。一层转一层,将怀念写的非常曲折。

这首诗前四句全写景,但景中暗含有情;后四句直接抒情,但又和前面的景有关系。比如说“寄书长不达”和前面的“断人行”好像有微妙的关系,因为交通已经断绝了,所以书信“不达”;再比如说,“一雁声”,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这似乎和书信也有微妙的关系 。所以大家要注意这种借景抒情、景中含情的手法在这首诗中的应用。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题目是“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