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之反應第二

反應第二

靜觀其變,爾虞我詐洞若觀火

本文討論了考察事物和了解別人的方法論問題。

首先,本文提出,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考察事物,以今推古,以古察今。其次,本文論述了了解別人的三種方法。

其一,靜聽法。自己保持沉默,靜心聽取別人的言語,仔細考察他的真正意圖,像張網捕獸一樣靜心捕捉別人的言辭。

其二,反聽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發出信息,試探對方。即用言語,動作、表象等去撥動對方,觀察研究他的反應,分析反饋回來的信息,以偵知對方的真情實意。

其三,以己推人法。人是有共性的,知人始己,自知而後知人。可用自己在某事、某物、某種情況下的心理反應、態度去推想別人,去推知別人。

本文對於反聽法,即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探知別人的方法論述得較為詳盡,表現了文章的重心所在。這與《鬼谷子》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撥動局勢,去掌握局勢,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主導思想是一致的。

《鬼谷子》之反應第二


原 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置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覆,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鬼谷子》之反應第二


譯 文

古代用大道理教化百姓的聖人,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與天下的大道相吻合。他們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瞭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

依照動靜、虛實的運動原理,如果在未來及現在得不到應用,就可以反思歷史去研求前人的經驗。有些事要反覆考察探索才能把握,這是聖人的見解,我們不可不認真研究。

他人侃侃而談,處於動態;自己靜默旁聽,處於靜態。要根據別人的言談聽他的辭意內涵。如果對方言辭前後有矛盾,就要反覆地追問他,這時對方答辭中就會出現他的行動宗旨。

語言是富有形象性的,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範。因為有形象和比喻的方法,所以聽對方說話時,就要聽出藏在言辭下面的含義。一般地說,形象可以模擬事件,比喻可以比附言辭,以“無形”的規律來求得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自己所想要知道的秘密,從而得到與人、事相吻合的真相。這就像張開網逮野獸和魚蝦一樣,多張一些網,彙集而來的野獸和魚蝦就會多些。如果把這種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方法恰當,對方就會自己說“出來”,這就是釣人的“網”。交談時要經常拿著這個“網”,追逐對方心底的秘密,如果從對方的言辭上不能進行前後比較,就要改變方法。用“形象”的語言手段,使之感動,使其暴露實情,進而控制對方。一來二去,通過雙方言辭的對比,這樣自己心中就有數了。反覆用各種形式進行交談,事情雖然千變萬化但不失於“言辭”,可以用“言辭”來申明大道理。聖人以此誘導感化愚人、智者,言談的成功就毫無疑問了。

古代善於從反面聽取對方言談的人,就像鬼神一樣善於變化談話的方式,因此能夠得出對方的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妥當合適,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白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明白清楚,心裡底數就不踏實。要把形象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會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應。想要聽別人講話,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敞開胸懷交談,就要先收斂自己的話語;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獲取,就要先給予。要想對方敞開心扉,就要用形象和類比的方法打動他,以把握他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或者因為這個原因,或者由於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辨別真偽,瞭解異同,以分辨對手是真實還是詭詐。活動或停止、言說或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藉助這些方式,都要按照事先確定法則。用反向形式來得到對方的回應,以觀察其本意。運用反向思維的方法時,自己首先要保持平靜的心態,然後才能冷靜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對方所言有時沒有論及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細微的徵兆,推測出同類的大事。這就像刺探敵情就要深入敵境,估計敵人的能力,再摸清敵人的意圖,要像驗合符契一樣配合默契,像飛龍一樣絲毫不爽,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無誤。

所以,瞭解對方,要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然後才能瞭解別人。對別人的瞭解,就像比目魚一樣形影相隨而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響與迴音一樣前後符合;明瞭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引鋼針,應用舌頭來剝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洞悉對手的行動要十分迅速。這就像由陰變陽、又像由陽轉陰,像圓變方、又像方轉圓一樣自如。在情況還未完全瞭解掌握以前,要用圓滑的方法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掌握以後就要用剛正的方法來戰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控制。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統帥別人就無法步調一致。做事沒有技巧,叫作“忘情失道”,自己首先認真確定鬥爭策略,再以此來統領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就可以稱為“天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