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昨天,孩子班裡的一位家長跑到幼兒園大鬧了一場,原因是孩子回到家後給媽媽說:

“媽媽,今天老師打我了。”

媽媽:“打哪了?”

孩子:“打了我的頭。”孩子摸了一下後腦勺。

媽媽:“為什麼打你?你是不是淘氣了?”

孩子:“沒有,我回答問題答對了,老師就打了我一下……”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聽到孩子在答對了問題後還被老師無緣無故打了一下,心頭的怒火直接噴了出來,晚上睡覺越想越生氣。

第二天一早來到幼兒園,衝著班主任老師一陣質問:“你昨天為什麼打我們家孩子的頭?我孩子做錯了什麼?就算做錯了,你可以批評,可以罰站,可以給我說,但是你不能打他的頭!給打傻了你付得起責任嗎?!”

當時正值上學高峰期,一時間班級門口被看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圍了個水洩不通。

面對著家長劈頭蓋臉指著鼻子質問,班主任老師全程沒有回覆,最後堅定的說了句:“走,我帶你去看監控!”

而就在看完監控後,這位情緒激動的家長羞愧的向老師連連道歉。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原來,上課的過程中,老師請這個小朋友上前配合,結束後,老師為了表示鼓勵,就摸了一下孩子的後腦勺,並示意他回去坐好。

一個下意識的動作,竟然被孩子說成了“捱打”,關鍵是家長還信了。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為什麼要要扭曲事實?是有心還是無意?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大約3歲的時候,孩子就會明顯的出現一些“說謊”的行為,而孩子說謊的原因,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編造沒有發生過的事,另一種是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做過某件事,以逃避懲罰或達到某種目的。

1.編造不曾發生過的事

上週末帶孩子在小區了玩鞦韆,恰好碰到孩子小夥伴嘉嘉,嘉嘉看見我迎上來興奮的說:“阿姨,昨天我爸爸帶我去迪士尼玩了,簡直太好玩了!”

而我昨天還碰到他的爸爸接他放學,我知道,這並不是真的。

原來,他昨天看了一個關於上海迪士尼的宣傳短片,並其中精彩的娛樂項目深深的吸引了,所以想象了自己也去過那裡。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這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謊。

3~5歲的孩子,正處於想象力飛度發展的階段,所以會出現“虛實不分”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編出一些想象中的故事,或者扭曲事實,而且,他們會認為他編出來的事情是真的。

比如文章開頭的孩子說幼兒園老師打了他的頭,其實是孩子把老師的行為加入了想象、扭曲,當媽媽反覆確認是不是老師真的打了他的時候,他便認為自己加工後的事實是真的:老師真的打了他的頭……

其實,在孩子編造故事的背後,也反映出他對某件事情的渴望,比如上面說到的嘉嘉,當他被迪士尼吸引後,他便很渴望去親身體驗一下。

所以當他“說謊”的時候,並不是故意的,而是覺得想象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我知道他“說謊”了,但是我沒有去拆穿,反而是旁邊的媽媽尷尬的說:“我們看的是宣傳片,小孩子不能說謊,知道嗎?!”

面對孩子無意識的“說謊”,我們應該怎樣做?

——參與孩子的想象,但不要強化,更不要貼標籤

對於五歲半以下的孩子,當出現類似“說謊”的行為時,家長一定不要覺得孩子品行有問題,更不要盲目的去迎合。

對於嘉嘉的說謊,我並沒有說:“哇,好棒啊!”而是單獨把他拉到了一邊問他:“你在那裡都完了什麼?”當他逐漸發現虛實的的過程中,我又趁熱打鐵的說:“嘉嘉很想去迪士尼玩對不對?所以你想象了自己去迪士尼玩,對不對?”

引導孩子逐漸分清事實與想象,不拆穿也不批評,讓孩子感受到成年人對他們的尊重。

等孩子六歲以後,這種的想象會逐漸消失,孩子分辨虛實的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如果在此之前,家長上來就是一頓批評:“小孩子不能說謊!”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想象是不對的,是羞恥的,反而會扼殺了孩子們的想象力。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說謊是因為怕被懲罰

記得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段:夏東海出差為姥姥帶回了一隻青花瓷罐,小雪和劉星在爭搶的過程中把蓋子打碎了,為了逃避家長的懲罰,兩人決定將這個鍋給小雨來背,因為小雨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父母不會懲罰他。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如果孩子出現了要靠說謊來躲避懲罰,家長就要先檢討一下自己了:重點應該是“懲罰”,還是鼓勵孩子成人錯誤說出“事實”?如果是為了“懲罰”,那麼孩子做錯了事,擔心被發現,只能靠說謊來擺脫責任。

所以,家長與其教訓孩子,企圖遏制他說謊,還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們給他的成長環境不能讓他產生說實話的安全感和責任感呢?

如果孩子每次說實話,都是換來家長的一頓打罵,為了保護自己,他肯定會編造出來謊言來“趨利避害”。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孩子犯錯後及時安慰

直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孩子第一次打碎玻璃杯時的場景,當時茶几上放了滿滿一杯水,他扭來扭去的胳膊一下子把水杯碰到了地上,聲音大的像晴空中突然出現的一聲悶雷。

孩子兩眼死死的看著我,眼淚在裡面打轉,想哭,卻不敢哭,當我說:“沒關係,來這邊,別讓玻璃扎著腳。”時,他的眼淚瞬間湧了出來,抱著我哇哇大哭……

孩子做錯事,他的內心是很愧疚、很害怕的,你不合時宜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走向說謊的道路。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設定處罰,讓孩子建立責任感

只有安慰沒有懲罰,只會慢慢剝奪孩子的責任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即使犯錯了也不要緊,因為不會受到懲罰,所以他們會肆無忌憚的繼續犯錯。

所以,當孩子承認錯誤後,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反饋:“及時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媽媽很高興。”要讓孩子知道,主動承認錯誤是會被讚許的,接著,要帶著孩子學習“善後”,學習承擔責任:“打翻了牛奶沒關係,來,媽媽教你收拾乾淨。”

孩子頻繁撒謊家長崩潰,我卻告訴他不要拆穿!憑什麼?

家長有了這樣的承諾,孩子就會覺得:說實話不會倒大黴,努力承擔責任會讓自己更安心,而這個責任對他來說是可以做到的。


做父母可以不考試,可以犯錯,但一定要不停的學習,不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