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楊氏父子與詩人


晚唐楊氏父子與詩人

眾所周知,唐代是詩的國度,尊崇詩人是當時君民的共識。最牛的當屬李白,不僅被玄宗皇帝所賞識,還得到貴妃娘娘的磨墨侍候。到了晚唐,雖然國力大不如從前,但詩人的地位依然。就連學詩的許棠,也能得到薛能等官宦詩人的傾力相幫。所以,以詩為友,是有唐一代最文雅的社交方式。其中,以詩受益的莫過於開成年代楊敬之父子。

據史載,楊敬之因作《華山賦》曾受到詩家韓愈與宰相李德裕的稱譽,又與詩人李賀、劉禹錫、姚合等為友。繼而被晚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入室”詩人。文宗即位後,獨尊儒術,任命楊敬之為國子祭酒(相當現代教育部長)。與之同時,他的兩個兒子,楊戎、楊戴同年及第進士,人稱“楊家三喜”,一時傳為佳話。

楊敬之因此愈加善待詩人。江東人項斯,前來拜訪,呈上詩卷,楊敬之非常喜歡,不但做詩相贈。而且“到處逢人說項斯。”並把項斯作的詩呈交到朝廷。翌年,項斯如願及第進士。

他的兩個兒子楊戴、楊戎繼承了父輩與詩人為友的傳統,亦與李商隱、薛能等為友。開成三年(838)兄弟二人入太原王茂元幕時,李商隱作《奉和太原公送前楊秀才戴兼招楊正字戎》稱譽二人如“雁與鴻”,父子“芸香三代繼清風”。鹹通六年(865)任職西川節度使李福幕,恰與薛能為同僚。能前來拜訪,作《和楊中丞早春即事》,談文論詩:“新題好不極,珠府未窮奢。”很快成為如膠似漆的詩友。即使是出差在外也不忘做詩賦文,薛能在船上回復作《舟中酬楊中丞春早見寄》

錦樓春望憶丹楹,更遇高情說早鶯。

江上境寒吟不得,溼風梅雨滿船輕。

鹹通七年冬(866)薛能入朝任侍御史,不巧,楊戴卻出鎮唐州(今河南泌陽一帶),遂作《寄唐州楊郎中》表達憾意:

關睢憔悴一儒生,忽把魚須事聖明。

貧得俸錢還乍喜,晚登朝序卻無榮。

前年坐蜀同樽俎,此日邊淮獨旆旌。

班列道孤君不見,曲江春暖共僧行。

綜上,有唐一代以詩雅交一斑可譽可嘆。當代也一樣,即使流浪漢能口出蓮花,也會受人尊敬成為網紅。所以繼承傳統文化魅力無限,網友們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