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通過對每個字和詞含義的瞭解,《弟子規》總綱領的解讀就出來了。

意思是說:做學問的人是持續更迭的,所以要讀書做學問一開始是做弟子。從弟子開始一步一步的精進。

做為教書的老師,寫了這篇讓弟子可用來參考的規則,命名《弟子規》,用處是便於弟子可以從中獲得必要的幫助。

《弟子規》的內容來自於儒家聖人的說教,聖人的說教是集體創造的結晶,是經過歷史考驗,經過漫長時間驗證的,所以一直以來後人都非常崇敬聖人和聖人的說教,所以《弟子規》的內容請弟子們務必注重。

《弟子規》所引用聖人說教的內容是這樣的:

弟子首先要懂得:在家對父母要孝,對兄弟姐妹要悌;也就是在家裡善事父母,善兄弟姐妹;自己的作為言行能夠向著對家庭、對家人,有利,平安,吉祥的方向去做,這是基本能力之一。

再有要懂得的是:在家以外,與事與人要謹言慎行,言行誠信,並懂得維護自己的信譽;對眾人要友愛,友好;選擇做一個仁德之人,並親近真正有仁德的人;

在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之後,還有時間和精力的話,選擇研讀經典和做學問,而不是別的。


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看完對這段話的解釋,我有這樣的體會:上面的一整段解讀,如果是別人教給我的,比如老師或長輩,那我對這段話重要性的理解就不深,會認為這是灌輸給我的,甚至覺得是強塞給我的,目的是讓我學、讓我做。

如果是這種心理,即便我很認可,也覺得很重要,但在心理上會把這些當成一種責任和負擔去處理。於是這段話的實際效能就會出現偏頗。

所以解讀最好是自己主動的去研讀,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接受、去理解,並在生活中運用實踐,這樣一來,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遇到解讀弟子規的情形,就像小編這種,把《弟子規》內容分解開來,並寫成了文字還有音頻和視頻。不要把這些內容當作是小編為了教育別人,完全不是這樣。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裡所有的內容是在解讀《弟子規》,這樣的定位是不準確的。我是分享自己研讀弟子規的過程,僅此而已。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並且會花一點時間看一看,那麼非常的感謝。如果這個過程當中,你有所收穫,小編自然也非常高興,但請務必記住,你的收穫僅僅是你自己的靈光乍現,是你自己悟性的體現,跟小編沒什麼關係。


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早先的時候,我對《弟子規》的看法全部來自於別人的評價,以及看別人解讀《弟子規》的觀後感,這樣得出的看法、觀點其實都不算客觀,甚至還有一些偏見。

後來我有空閒的時候,就多看了幾遍,於是腦海中出現了很多的疑問,從那時開始,才覺得之前對弟子規的看法是不準確的,為了解開這些疑問,我就逐字逐句的去查閱、去理解,然後才有所發現。

這個過程就像清理一件物品一樣,第一遍大面上的雜質被清理掉了,整體上看起來乾淨整潔了,但是稍微仔細一看,還是有很多細小的雜質粘在表面;於是要清理第二遍,清理完畢之後,看起來更乾淨了,但更加仔細一看,還有很多陳年的、已經緊緊依附在表面的雜質,這時只能想各種辦法去清理,需要更加細緻,直到清理到最後,才真正的光亮清潔了。

這個過程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本質上一樣。自我教育就是需要自我學習,重複的研讀好幾遍,每一遍都有新問題,每一遍都有新的結果。

這樣的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投入其中,其樂無窮。自我教育的主體是自己,別人解讀都是輔助你的。

如果能夠把自我教育的做法用於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同樣會有很多的樂趣,而且還能學的更更透徹。小編之前分享過關於應考的建議,其實也是基於自我教育的原理。

自我教育最難的地方是在第一步,也就是開端,因為開端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有很多人看四大名著,他也清楚四大名著是非常精彩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可是自己總看不下去,要麼就是趕進度,草草的過一遍,要麼是看一點,就沒繼續了。

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就有是因為太多生僻字,看的過程中總是被卡住,卡的次數多了,就放棄閱讀了。這種情況是第一步就放棄了。所以第一步是跟自己做鬥爭,要有耐心。能夠突破第一步,後面就相對簡單了。


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當一步一步不斷的深入,這時你再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段話,會感覺有所不同。

比如“首孝悌”這句話,孝和悌並不是要教我們該怎麼做,而是自己去發現孝和悌對自身的益處和起到的良好作用。這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接下來是思考“善事父母者為孝”,那麼自己算善事父母者嗎?如果自認為是,那做到什麼了,有什麼不足需要去改進;如果自認為不是,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

在思想當中形成想法,然後在實際生活中才會做出行動。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往往與自己的想法會有所差異,再接下來就是要調整想法和實際生活中的差異。

舉個例子,小王從大學畢業後就到外地工作。因為家鄉與工作地相距很遠,再加上平時工作很忙,每年都很少回家,甚至連續幾年都不回家。

離家久了,大部分人會變得成熟,會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虧欠父母,會因為感覺到未盡到子女的責任而慚愧,這個時候會特別的注意到“孝”是如此的重要,而自己卻如此的欠缺。

但小王僅僅是意識到了,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是善事父母者。

當他有一天在閒暇之餘,自我學習古代典籍,看到“孝”這個字,開始對“孝”的含義不斷的理解加深,加上自身的情況,他會認識到雖然心繫父母是自己有孝心的表現,但是遠遠不夠。

自己身在外地,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善事父母,於是小王每隔兩到三天,最長一個星期,就會打電話給父母,會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向父母講述和彙報。

孩子和父母打電話,在交流過程當中,總會出現一些不合拍的情況,因為父母與孩子的想法、觀念會有很多的不同,會出現對同一件事情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比如你在說話中間無意說了一句,這幾天又點感冒,對你來說只是很輕的感冒,但是對父母來說就好像你得了很嚴重得感冒,而且還不懂該注意什麼。

對於小王來說,與父母交流的不順暢是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剛開始小王可能認為事與願違,但他不能因此而放棄繼續跟父母打電話,因為孝是他的初心。

那如何愉快的和父母通話,如何改變自己的交流方式,這是小王要解決的新問題。這樣的問題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碰到,需要不斷的解決,調整方式方法。

自我教育的主體是自己,主動的學習,主動的認知,主動的實踐,主動的調整。這樣的過程對小王來說是筆巨大的財富。


弟子規:自我教育的觀念用在學習上會有質的提升

當明白自我教育的意義之後,你就會發覺古人在學習典籍的時候往往自己研讀為主,在學堂上課的老師也多是教給學生認字,然後讓學生自己背誦的研習。當學生有疑問,難以理解的,才去問老師,老師才會根據學生疑問去答疑解惑。這個過程強調的就是自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