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是最好的回馈——大荔县安仁镇党委副书记马君伟的扶贫故事

渭南日报 记者 史王萍

“叔,忙着呢啊,这路上有你就是不一样,特别干净……”清晨,阳光初照。不到7点,张德功已经出现在阿石村的通村公路边。尽管已年过六旬,且左下肢有残疾,但这个昔日失去生活自信的贫困老人在安仁镇党委副书记马君伟的帮扶下当上了“路长”。他兢兢业业始终保持通村2000多米道路上干净卫生,乡亲们看到他在路边,总要停下脚步跟他热情打招呼。

“你可出门啦,路上注意安全。”虽然只是简单问候,但是看着过往群众畅行在自己保洁的通村路上,张德功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

在老人看来,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路长”,但他觉得很神气,毕竟自己负责的可是进村的南北主干道,村民谁不从这过呢?这条路大概有两公里长,铲草、扫地、捡拾垃圾,虽然自己腿脚不便,干活有些吃力,却从不说自己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力更生,劳动脱贫,而且每天为大家服务,该高兴啊!”

阿石村是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村子大、人口多,贫困户构成复杂。2016年,马君伟积极向组织请缨,走上脱贫攻坚一线,来到阿石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来到村上第一天,他放下被褥、碗筷及日常生活用品,顾不上休息,就和村两委成员及部分党员群众代表见面座谈,随即,马君伟便带领工作队员,深入走访村上的贫困户,详细了解村情民心,掌握第一手资料。

老党员张德功就是马君伟了解到的村里情况最复杂的贫困户。老张小时候患脑膜炎,造成左下肢肌肉萎缩,干活使不上劲。老伴智力低下、重病缠身。虽有个儿子年轻力壮,却因一场意外造成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

马君伟想起4年前第一次和他见面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老张一家人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土木结构的破旧老房,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老伴没钱去大医院看病,卧病不起。正忙着用土灶煮饭的老张,听说扶贫干部来了,急忙放下手中的饭勺,热情地让座递水,不知道说什么话才好。

看到眼前的一切,马君伟不由一阵心酸。这个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家人早已失去生活的希望。他暗暗下定决心,定要让老张一家人脱贫致富,感受到党的温暖。

抱着决胜的目标,出了老张家门,天色渐黑。走到村部时已到掌灯时分,几个人简单用餐后,连夜加班工作,制定方案、精准帮扶、分户施策、对症下药。坚决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的阳光照耀下,通过各项扶贫政策的帮扶,到2020年顺利实现全部脱贫。

“老张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靠产业扶贫不合适。但老张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给他安排管护村公路的公益岗位,每月400元固定收入解决温饱问题。”马君伟很快就有了针对老张家的帮扶方案,他介绍说,“老伴的病也不能再拖延,否则必定酿成大祸。我通过朋友联系了唐都医院,做了右肾切除手术,恢复了健康,又使他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儿子张永平年轻力壮,正是干事创业的时候,我一方面鼓励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尝试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经过大家商议,给他办理了农村低保。”

如今,老张也精神了,每天坚守在路上,自信的笑容始终挂在脸庞。其老伴身体也在好转,她逢人就高兴地说:“是扶贫干部帮了我的忙,政府救了我的命,共产党的恩情一辈子也不能忘。”

儿子虽然有眼疾,但脑子好,心肠热。2017年9月,张永平骑摩托车经过310国道棉司路时,看到一名老人被大货车撞倒在地,躺在路中间痛苦挣扎,路上的大货车一辆接一辆驶过,老人随时有可能被再次碾压。张永平奋不顾身将老人移到路边,之后骑上摩托车奋力追赶,逼停肇事大货车。因此,他荣登陕西好人榜,2019年被评为渭南市道德模范,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参加脱贫攻坚以来,说实话,有过很多困难,但是走到村里,看着群众腰包慢慢鼓起来,笑容渐渐多起来,我心里也暖暖的。”马君伟说,“群众都很朴实,你对群众怎么样,群众都知道,虽然不会表达,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真情让人非常感动。”

老张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的笑容,只是脱贫群众笑脸中的一个剪影。

扶贫路上,村里谁家有学生,谁家有病人,谁家地里种的啥,谁家养了几头羊、几只鸡,甚至村里面的一草一木,马君伟都如数家珍。如今,在他的帮扶下,越来越多贫困户脱贫摘帽,住上新房子,找到新工作,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越来越多曾经贫困的群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没有变。我们将会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马君伟知道,笑容是最好的回馈,也是最大的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已经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