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你以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昨天下午,我和女儿约好她可以先玩20分钟手机,然后就写作业。当时我有些头疼,和她约定好就睡了一会儿,等我睡醒之后我看见她还在玩手机,我就问她作业的事情,结果她告诉我没做,我一看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也就意味着她根本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去写作业,答应我的时候特别认真,而实际上并未执行,这让我一下子就愤怒了。


我的情绪莫名地失衡,我甚至能够感受到我当时的面目狰狞,一系列狠话不受控制地往外蹦,拦都拦不住。


大家对于这样的情境是不是非常熟悉,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父母经历过类似抓狂的时刻。


我们一边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担心看了这么长手机对眼睛不好,担心没有按时做作业,浪费了时间,一边又为自己的失控感到内疚和后悔,害怕我们的情绪失衡会伤害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以至于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作为父母很差劲。


你以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问题是,每一次我们的内疚和自责并不能保证我们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就能有所改变,我们就好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我们自己根本没有办法管住自己。

一次次的,我们在不断地自动化重复,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雷同重复中微妙地发生变化。


到底是什么在背后运作、主导着这一切?


今天我就以我自己上面的真实案例,从心智成长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包括我们的认知,经验,社会集体意识,标准,角度等。信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又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在关系中,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信息会经过我们信念的过滤形成演绎,而这个演绎又会使我们产生抗拒。


比如在我和女儿的这个案例中,对于我女儿的行为,我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抗拒,这个抗拒带有攻击性和侵略性。表现在情绪上,我是愤怒的,不满的;表现在行为上我是指责的,批判的。

你以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我为什么会产生抗拒呢?


其实是因为我对于女儿的言行产生了演绎,就是我认为她没有按照约定去写作业,是对我说的话不重视。

我当时体验到的是被忽略,不被重视,所以我才会通过放大我的情绪,放大愤怒,来施加我的影响力,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能够看见我,重视我,这才是导致我情绪失衡的根源所在。

我的信念是,我是被忽略的,我是不被重视的,我只有足够用力才能让别人看见我,重视我。


所以,只要这个信念在,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动化出现雷同的应对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还是没有办法处理好我们的情绪。我们是没有办法只在情绪层面解决情绪问题,就像拆弹专家一定要比制造炸弹的专家技高一筹,我们要想解决情绪层面的问题,必须要站高一线,从信念的层面入手。


你以为惹怒你的只是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那么信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原始创伤,在这里创伤不是指受到了攻击,受到了伤害才叫创伤。

创伤指的是意图受阻或者不被实现。举个栗子,两三岁的小朋友特别喜欢把自己的好吃的分享给家人,大人们通常舍不得吃,好东西都想留给自己的孩子,经常会说我不吃,宝贝吃。


这个“我不吃”对于孩子来讲就是莫大的拒绝,他们想要表达爱,分享爱的意图就被阻断了,这就有可能会有机会形成一个创伤,但不是一定会形成创伤。

为了避开这些不好的体验,孩子们就会形成相应的应对机制,比如有的孩子就不再热衷于分享,有的小朋友就会选择性地分享,谁更愿意回应他们,他们就会分享给谁。


这些应对机制在当时来讲对他们是有保护作用的,一次有效,两次有效,多次有效,于是就形成了固化模式,最终形成了信念。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信念的产生,看到了这个原始创伤,我们就有机会去疗愈这个创伤,解构掉这个固化信念,我们才会有机会做出新的自由的选择,才有机会从情绪的失衡里跳脱出来,从失衡来到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