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導讀: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浩宇的媽媽舒亦問我,哪裡有好一點的書法班,想給兒子好好去補補書法。我覺得很奇怪,我看到過浩宇寫的字,應該是屬於端正的那種,為什麼舒亦突然要給兒子學書法。後來我才知道,浩宇的班主任是個書法老師,對書法的要求比較嚴格,常常拿浩宇的字做典型,說他是“班上寫字最差的人”,一開始的時候,舒亦沒放心上,她鼓勵兒子努力練習就可以了。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可是有一天放學接兒子,遇到同班同學嘉麗,她告訴浩宇媽媽說,浩宇是他們班上寫字最差的孩子,今天又被老師點名批評了,然後哈哈哈笑著走開了。之後的家長會,也有個小男生跑過來對浩宇媽媽說“浩宇媽媽,浩宇寫的字真的跟鬼一樣吶,我們看都看不懂。”很長一段時間,舒亦一看到兒子寫的字,就會有意無意地覺得字確實很差,當朋友問起兒子的學習情況時,她第一個反應就是“寫字太差了”這樣的想法。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直到有一天,舒亦聽到鄰居也是浩宇的同班同學的媽媽告訴她,說她閨女在誇浩宇的字寫的有進步,但是班上還有有很多人說他寫的最差,連浩宇自己也這麼覺得。這個時候,舒亦才意識到,“字差”已經成了貼在兒子頭上的一個標籤,這標籤不但是被別人貼的,也是被自己和兒子貼的。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01、標籤”就像魔咒

“標籤效應”說的是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跟標籤一樣的人。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根據大家在慈善捐款時候“有否捐贈”,給人貼上了“慈善”或“非慈善”的標籤,那些被貼上“慈善標籤”的人在以後的捐款中,明顯比沒有貼上標籤的人貢獻的錢款多的多。

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是因為“標籤”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無論是“積極的”是“消極的”,都會對人的意識和判斷造成影響,從而讓個體朝著標籤所暗示的發現發展。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我記得,小時候很多長輩都喜歡給人貼標籤。上課愛動叫“不遵守課堂紀律”,作業沒寫完叫“偷懶”,和同學吵架了叫“淘氣”,不想上學叫“學渣”,考試考砸了叫“不是那塊料”,與此同時,“好孩子”也成了大人們評定孩子行為的一個特大號標籤,滿足成人要求期待的孩子就分發一張 “好孩子”標籤。

當你給孩子貼上了標籤,想要再撕下來,是很困難的,因為,很少有人意識到,當孩子的習慣或性格“被分類”,“被標籤”的時候,兒童很容易根據標籤的內容形成自我評價,然後有意無意地模仿標籤的內容,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所謂的“標籤”發揮效應了。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02、隨便貼”標籤“容易傷害孩子

上過《吐槽大會》的伊能靜,出場的時候被嘉賓們輪番調侃:有說她是“戲精”的、有說她“愛哭”的,有說她“愛忘詞”……伊能靜說“我被貼上這些標籤後,我不用唱歌,就成了個笑話”。標籤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就像電影《時間規劃局》,只要你處在那個時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一生的設定。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其實,這樣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下面的對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綿雨絲縷:我們家的孩子向來膽小,連上個廁所都不敢告訴老師;

@WSLNN2008:你這麼兇的啊,我們年紀小,你讓我一點就好了呀;

@吳吳吳小霞:每次上課都開小差,你注意力總是不集中。

▲標籤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假如被貼上的是負面標籤,很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當一個小孩老被說成“淘氣鬼”“懦夫”“膽小鬼”的時候,孩子就會想“我就是膽子小啊,我就是需要媽媽在旁邊啊”,“老師說我淘氣,我就是這麼愛欺負人呀,我就是這麼壞壞的”,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成人的言語在他們的世界裡就是權威,於是,他們破罐破摔,愈發印證你的斷定。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舉個非常簡單的事例,4歲的芒果原本不挑食,可是每次吃飯時候,爺爺總是夾肉給他吃,邊夾邊說“像我的啦,我們王家人都喜歡吃肉”,在一邊的芒果媽媽不樂意了,她希望芒果可以做到均衡飲食,所以對芒果說“芒果,西藍花也吃一點吧”,還沒等芒果去夾,芒果奶奶說了“淡牢牢的,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們家都喜歡吃鹹的……”這樣的輪番標籤,以後,王家的芒果可能就完全不喜歡淡淡的西藍花了。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提到:“標籤化能讓社會與他人更快的認識到自己,是為了快速尋找到認同感與存在感。但有時候,過分著迷於自己的標籤,會逐漸迷失真實的自我,讓你找不到未知的自己。”因此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這時候或許有些人要說,我給小孩貼全是好標籤,那該沒毛病吧?

▲標籤容易限制孩子未來發展可能性。“好標籤”使用不當,同樣傷害孩子。很多家長一開口就誇別人孩子“聰明”,久而久之,被誇的孩子他會沉迷於自己的天賦,而忘記了“努力”,遇到困難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簡單的、能夠證明他們聰明的任務,而放棄向更難的目標發起挑戰。同樣,一個被貼上“好孩子”、“懂事”標籤的孩子,可以一輩子都為努力實現他人的認可,而勇敢都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需求。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羅素講到“參差百態乃幸福本源”,兒童的自然天性和個性是多樣的、複雜的、無限的,但 “好孩子”的標準卻是單一的、有限的。任何單一的標準都無法反映兒童生命成長的豐富性。

威爾遜主張兒童 “最好能先當一個野人”,這裡的所謂 “野人”其實就是華茲華斯所謳歌的 “不那麼聰穎,不太有學問,不太乖; 但任性而動、生氣勃勃”地沉浸在大自然甜蜜懷抱中的 “真正的孩子”; 當然,“野人”還意味著還給兒童更多自然和自由的空間,少一點人為的控制,多一點個性的自由。而不是建立一個標準後,就給兒童的成長定好一個框。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03、撕下標籤,讓孩子自由成長

在《嗝嗝老師》的班上,有一群“異類”,他們是學校“成績最差”、“無可救藥”、“最叛逆”的學生,他們“玩世不恭”,他們“抽菸起鬨”,但是嗝嗝老師沒有因為這些被其他人賦予的標籤,而放棄這些孩子,面對校長“開除學生”的決定時候,嗝嗝老師堅定的說出了“我相信他們!”言語雖短,但卻溫暖。正是嗝嗝老師這個“撕標籤”者,幫助那群孩子找回了自我,讓他們的人生得以有底氣朝著明亮那方跋涉。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又可以怎麼做呢。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學會就事論事

笑笑是很多人眼中的乖孩子,在家不用父母操心,在校聽老師的話,和同學朋友相處待人接物有禮得體。但是中考前,笑笑突然逃學了,今天和爸爸媽媽說肚子疼,每天和爺爺腦瓜疼,無論父母老師怎麼勸,笑笑都不想再回學校。

心理諮詢師在和笑笑的談話中瞭解到,笑笑覺得揹負的壓力很大,她說“我想自己一個人靜靜呆一會”吧,外公說“人際交往很重要,不要和同學格格不入”,她說“我考試考砸了想哭一會”吧,爸爸又說“做人要堅強一些,勇敢面對困難”,諸如此類。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笑笑的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無形中給笑笑貼上了“格格不入”、“不堅強”的標籤,讓年幼的孩子無法負重前行。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試著就事論事“你看起來很難受,我可以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麼”?或者當你看到孩子一個人獨處但是你又不得不去上前搭訕的時候,我們不妨說“我看到你一個人在房間,你需要我陪你來做會麼?”諸如此類。

《小王子》裡那朵玫瑰是因為小王子的澆灌而成為一朵獨一無二的話,請給孩子們多一點時間,把他們當成一朵小花,靜靜守候,慢慢澆灌,讓他們得意長成自己的樣子,而不是你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用具體的指導,代替盲目指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創造一個孩子很容易、塑造一個孩子不容易,我們不能輕視孩子的情感”。四年級的欣雨每天寫作業都會把書攤滿一桌子,每次找不到本子的時候,媽媽總會對欣雨發脾氣“你總是丟三落四,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省省心啊”。看似不經意的指責,卻把“丟三落四”這個標籤牢牢地貼在了孩子的身上。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貼標籤

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和孩子說:“你的桌子看起來有點亂,你看看什麼時間段可以用來整理一下呢?你看,鬧鐘放在床頭會不會讓書桌看起來更寬敞點。”或者說“”在輕鬆平等的氛圍裡,孩子沒有了心理攻擊和內耗以後,他們才會有更多空間來思考和反省,以主動完善自己未來的行為。

著名教育家馮友蘭曾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某種人。”在這裡,我的理解是:不給孩子貼標籤,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也給他們足夠的耐心,才是教育最溫暖的底色,也是做父母最美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