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疫情期間,在大部分人宅家無聊度日的時候,我一個全職媽媽卻忙的天昏地暗。這一切源於一個“雞娃群”。一次誤入,開啟了老母親一扇新的大門——雞娃。在群內無數“牛蛙”的襯托下,第一次覺得自家3歲娃娃再也不是七大姑八大姨嘴裡的聰明寶寶,反而像是個“智障寶寶”,只知吹泡泡、玩沙土、過家家。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看,這家寶寶不到8個月,天天英文兒歌磨耳朵!

瞧,那家2歲娃已經會純英文對話了,牛津樹都刷到2階了!

哇,3歲寶寶閱讀了1000+繪本,家裡儼然一個小型圖書館!

天哪!理工科出身的寶媽已經給她家3歲娃用上了思維導圖!

……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天天被這樣的信息轟炸,即使是放養式養娃的佛系老母親也不由焦慮。伴隨焦慮而來的則是整個疫情期間瘋狂“打雞血”。

到底有多瘋狂呢?自我感覺已經落後一大截,知恥後勇,奮起直追。

疫情期間線下輔導班不能報,線上各類培訓APP、英文繪本APP、學字APP、講故事APP全部安排,逐個對比體驗,但求找到最能快速提升娃的利器。同時,各類英文繪本、中文繪本、思維數學練習冊統統不能放過,跟隨群內“雞娃”大神的腳步,熬夜整理的書單整整列了十幾頁。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雞娃先自雞,為了給娃營造英文語境,撿起十幾年不用的英文,通宵製作日常對話大字報,家中到處張貼,力求抬頭就能蹦出幾句對話;不停的搜索各類資源,網絡雲盤儲量瞬間暴漲;甚至一度產生了把餐桌、電視櫃、沙發、茶几全部扔掉,統統換成書架的念頭。

瘋狂雞娃,的確產生了一定效果。一個星期掌握了近50箇中文漢字,2首英文兒歌,2本邏輯狗……但是,同樣,娃學習的興趣逐天降低,甚至開始排斥,每天的最愛是磁力片和積木。以往聽到手機APP啟動的聲音都會直奔而來,現在直接大喊“關掉手機,我不要看”!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隨著疫情的緩解,娃娃終於可以出去盡情的玩耍。曾經特別感興趣後來極度反感的各類暫且稱之為學習的東西,對於娃娃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玩膩了的玩具,想起來的時候盡情玩耍,不喜歡的時候束之高閣。

而我也逐漸恢復常態,帶她去玩喜歡的遊戲和玩具,帶她去結交新的小朋友。雖然“雞娃”的想法並沒有完全放棄,但也不會異常狂熱。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平靜下來,反思之前的“雞娃”歷程,完全是一場自嗨式的所謂“教育”狂歡,以“雞娃”之名緩解內心對於孩子成長教育的焦慮,甚至惡化成為家長間的成人式攀比。曾幾何時,也曾偷偷遐想,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定要讓他享受快樂的童年,不必為了求學放棄一切。

事實上,一次所謂的誤入微信群就足以顛覆了曾經的理念。教育一直是中國家長的心頭刺,焦慮一直是中國家長的常態。時代對於成年人的壓力無形中折射到孩子身上。必須贏在起跑線成為套在家長與孩子身上共同的枷鎖,而這個起跑線甚至越來越低齡化,真正的追求“贏在子宮裡”。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家長的焦慮與攀比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為所謂的“牛蛙”嗎?精英教育又真的適應每一個家庭嗎?家長的財力、學識、見識、人際關係本就存在天差地別,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環境更是天差地別!跟風“雞娃”很可能最終適得其反。


別讓“雞娃”成為一場家長的“自嗨”表演

我們總是傾盡所有,想把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資源留給孩子,但是什麼才是最好的呢?是讓孩子不停的出入各種培訓班以為之後的求學路打下基礎?還是順應孩子的成長天性,讓他的童年過得更肆無忌憚一些呢?

我想,人這一輩子總會經歷種種,技能並不能完全支撐一個人成長。正如心理學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最應該的難倒不是肆無忌憚的嬉戲與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