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避地東村深幾許?青山窟裡起炊煙。

敢嫌茅屋絕低小,淨掃土床堪辭眠。

烏不住帝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

遙看翠竹娟娟好,猶隔西泉數畝田。

《移居東村作》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王庭珪是兩宋之交的詩人,他曾因為牴觸秦檜而被罷免官職,在當時士林之中頗有賢聲。南宋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便是他的門生。王庭珪的詩歌比較明快曉暢,這首《移居東村作》以簡潔明快、清新質樸的語言記錄了詩人遷居東村經歷,並用幽靜的村居風景表達了自己“避地”的心思。從他的經歷來看,這應當是他隱居時的作品,通過對村野風光的描繪,表達了自己離棄世俗,避禍鄉野的心態。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從詩歌結構上看,首聯到尾聯基本上是次第深入,從村外到村內,再到室內,後兩聯則從前兩聯的由外入內轉而變成由內至外視角。全詩結構清晰,脈絡順暢,內外呼應地描繪了一幅適合隱居的田園圖。在別人看來是窮鄉僻壤,在他看來卻是桃源仙境;在別人看來是鳥兒聒噪、春氣遲來,在他看來卻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樣的所在。正是通過這種外在環境的描寫,詩人才將自己的心境放鬆,所謂“遙看翠竹”,不妨說是詩人自己的心情就猶如這娟娟細竹一樣無限美好,所謂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猶隔西泉數畝田”不妨說是詩人與世俗相距很遠、自己的心情則變得闊達自如。“避地東村深幾許?青山窟裡起炊煙。”詩人曾經辭官歸隱,後來又遭遇秦松惡意誹謗被迫歸於鄉野。這首詩歌有可能是在這兩個時期寫作。為了躲避世俗煩憂,詩人決定找一個地方隱居,也就是“避地”。他找到了東村,那麼這個地方夠偏僻嗎?所謂“東村深幾許”,就是想知道這個地方是不是足夠遠離骯髒的官場。一般隱居都是寫某村位於某山中,但是王庭硅選擇的地方甚至更加偏僻,不僅是在山中,而且是在山中的一個“洞窟”裡面。炊煙從這洞窟中冒出,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這當然只是誇張,人們不可能住在山洞裡面。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敢嫌茅屋絕低小,淨掃土床堪醉眠。”“敢嫌”其實是不嫌棄的意思。詩人要住的那一間茅屋可能非常簡陋,也沒來得及收拾。他來到這裡一看,原來這麼低矮,這麼狹小,這麼破舊。窗戶是破窗,只不過貼了幾張紙,炕也是土炕,連個好褥子都沒有。但是詩人不介意,他只想著可以遠離官場就好。找來一把掃帚,將這床上的灰塵和雜物掃除乾淨,他就能在上面酣睡,猶如飲醉之人一樣睡得深沉睡得安寧。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以上兩句是寫詩人從村外來到村內,進入屋內,打掃庭除,終於安置下來。既然已經住進來了,就要看看周圍的環境,感受一下村居的快意。從這種轉變之中,我們看得到詩人匠心獨運的視角轉變,動靜結合、物事轉換,使得一首遷居詩歌變得搖曳多姿、風神獨具。“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第一聯裡提及“炊煙”,炊煙升起的時候一般就是做飯之時,但我們也沒有辦法揣測這是中午還是晚上。但午飯的時候,人們都在家中歌息,往往外面也就比較安靜。詩人聽不見人語,只聽得見鳥啼的聲音。山中鳥兒眾多,鳴叫起來也沒有個結束的時候。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但是詩人覺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從那聒噪的聲音中,反而感受到一種靜謐的感覺。他仰望蒼天,感覺到自己遠離官場,頓時心情大好,耳根清淨。白居易有句詩叫作“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出山上的植物比山下開花更晚,因為兩地的氣溫不大一樣。詩人在東村也敏銳地注意到,這裡的有些花開得要比此前住處晚,那邊已經凋謝,這邊還正盛開著。這讓他覺得,自己如今所住的地方果然是遠離了喧囂和吵鬧,是一個足夠偏僻和寧靜的隱居福地。

隱居的快意,搖曳多姿、風神獨具的移居東村作

“遙看翠竹娟娟好,猶隔西泉數畝田。”最後一聯寫詩人縱目遠望,只見遠處有一片竹林蒼翠欲滴,看起來格外美好。這竹林和自己的住處之間,尚且隔著一汪泉水和數畝農田。遠景、近景和中景在這裡相互配合,相互映襯,構建起層次感強烈、空間感明顯的景深,令詩人所處的村落顯得更加美好和安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