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做好能力範圍內的事

無論戰爭時代還是和平時代,思維方式優劣的主要差別是:好的思維方式利用前因處理後果,提出邏輯性強而有建設性的計劃;壞的思維方式常導致壓力與精神崩潰。

最近,我有幸採訪了世界的報業巨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出版者阿瑟·海絲·索爾茲伯格。他告訴我,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橫掃歐洲時,他驚慌恐懼,憂慮未來,徹夜難眠。他常半夜起來,拿著畫布與顏料,對著鏡子給自己畫像。他對畫畫並不精通,可他還是畫了,只是想借此消憂。索爾茲伯格跟我說,他一直未能從畫畫中把憂慮趕走,更沒尋求到精神上的平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段教堂的讚美詩:

懇請祥光引我前行,

照亮我的前程;

不求看清遠方,

但求眼前清醒。

就在同時,一位在歐洲前線服役的年輕人也得到了同樣的教訓。他是來自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泰德,憂慮已使他精神衰弱。

“我成天憂慮,終於得了被醫生稱為‘橫結腸痙攣症’的疾病——這是一種產生擴散性疼痛的疾病。要不是戰爭及時結束,我大概早就崩潰了。

“我幾乎整個人都處於虛脫狀態,我隸屬步兵九十四師死亡登記處。我的工作是記錄作戰死亡、失蹤及人院治療的士兵。我也幫忙挖掘草堆中隨意埋在戰場上盟國及敵國士兵的屍體。我還要收集這些士兵的遺物,送給他們的父母或者親屬,因為這些物品對他們而言是極其珍貴的寶物。我總是擔心出差錯,造成尷尬的局面。我真擔心自己撐不下去了。我怕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擁抱我的獨子——他已16個月大,而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他。我心力交瘁以至於體重連續下降34磅。我總是心不在焉,看看自己的手,完全是骨瘦如柴。想到可能不能活著回去,我就精神恍惚,像孩子似的抽泣,甚至一獨處就忍不住流淚。從布格戰爭開始的那段時期,我常這樣啜泣,那時候我幾乎快放棄做一個正常人的希望了。

“我終於住進了陸軍診療站,一名書軍醫給了我足可以改變一生的忠告。他給我進行了全身檢查後。告訴表毛病全都出在精神上。‘泰德,’他說,‘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你知道沙漏堆滿了成千上萬的沙粒,但它們永遠只能一粒一粒地緩慢平靜地通過中間的瓶頸,你我都無法讓一粒以上的沙粒同時通過瓶頸。每一個人都是沙漏。從每天早晨開始,我們都有數不盡該辦的事情,如果不一件一件地按順序處理它們,像一粒一粒沙粒通過沙漏,那麼就可能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統造成傷害。’

“從那之後,我就謹記於心並每天練習著醫生教的這種處世哲學。‘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一項任務。’那段時期,這話挽救了我的身心,甚至對我目前從事的職業也大有幫助。目前,我是公關廣告部主任,我發現工作與戰爭期間的問題類似,工作繁重卻時間緊迫,我們存貨不夠,要填新表格、安排訂新貨事宜、更改地址、開張或打烊,等等。為了避免緊張。我謹記醫囑:一次一粒沙,一次完成項任務。將其反覆默記在心,我可以提高效率,完成工作,不至於像戰時般悽慘。”

活在當下,做好能力範圍內的事

目前,醫院內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為精神問題引起的疾病,過去的負擔和明日的擔憂都壓在他們的身體上和心理上,使他們透不過氣來。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必住院,本該可以過著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只要他們相信耶穌的話“不要為明天擔優。”或是相信奧斯勒爵士說的“活在當下”。

你我同站在過去與永恆未來的交會點上。我們不可能活在過去與未來的任何一種永恆中——即使一瞬間也不可能。但是,真要這樣做的話,我們會身心俱損。還是讓我們充分運用今天的時間吧:從現在到今晚入眠。“如果只是一天,不論多重的負擔,人都能承受。”美國政治家史蒂文森說:“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天就夠了。只在這一天內,每個人都能活得甜蜜,有恆心、仁愛、純真。其實這些也就是生命的真諦。”

猜猜看誰寫了下面的句子:

能掌握今天的人,

永享今日之樂,

別管明天多糟糕,

只因我活在當下。

這些話聽起來挺時髦的,是吧?其實這是羅馬詩人荷瑞斯在耶穌誕生前30年寫出來的。

我知道人性中最悲哀的一點是:我們都希望延長生命,但我們卻忽略了當下的生命。我們總是夢想看看天邊地平線那裡的神奇玫瑰園,卻忽視了眼前盛開在花園裡的朵朵嬌豔的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