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引言

从公元1648年到公元1653年,法国国内连续爆发了两次

"投石党运动"。投石党运动以法国贵族为策源中心,并充分发动了底层群众参与,旨在削弱波旁王朝君主权力,甚至是实行和英国类似的君主立宪制。投石党人运动,造成法国两次动乱,年幼的路易十四和自己的老妈两次逃亡。这是路易十四心中的童年阴影,也极大影响了成年之后的路易十四的政治选择。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虽然,少年路易十四并没有像少年康熙那样设计诛杀鳌拜,但投石党运动的尾声,巴黎市民众望所归地迎回了路易十四为此后路易十四绝对权力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一、在英国人帮助下结束的持续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战争

此时此刻,法西战争依然在继续。关键时刻,法国人的世仇英国人,站出了拉了法国人一把。英国人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成为后世第二个"日不落",它还在冉冉上升之中,并没有达到国力的巅峰。英国人的政治图谋,一是希望控制大西洋的绝对制海权,让自己的殖民计划不断推进;二是成为英吉利海峡真正的主人,不允许任何霸权能够在此地对英国本土造成威胁,三是不断挑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足以号令全欧洲的庞然大物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当时英国人的当务之急,就是趁着西班牙日渐颓废,荷兰国力有限,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殖民空窗期,抓紧时间在海外布局,实现殖民帝国的梦想。所以在海外,当时英国人的头号对手是西班牙,第二号对手是荷兰。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因此在公元1654年,英国人向西班牙宣战,又一次开启了英西战争。英国人的参战,终于成了压垮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659年,西班牙人被迫同法国人签订了城下之盟——《比利牛斯条约》,持续了二十四年的法西战争宣告结束。公元1660年,英西战争也随之结束。

《比利牛斯条约》算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个补充条约,这个条约更加强化了对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削弱。条约规定,法国波旁王朝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联姻,并且西班牙割让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以及绝大部分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领土给法国。作为妥协,法国波旁王朝放弃对巴塞罗那的领土声索权,放弃对葡萄牙王国反抗西班牙的支持。

二、遗产战争

我们回头再来看公元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的这一年。这一年的法国,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称霸之路

作为《比利牛斯条约》的一部分,公元1660年,路易十四强行迎娶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长公主玛丽娅·特蕾莎。这里我们提到的腓力四世,是腓力三世的亲儿子,腓力二世的亲孙子。比起自己的先祖腓力二世,

腓力四世这辈子绝对算是过得憋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投胎到父母家里讨债的,而我们这位腓力四世同志,来到世上就是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还债的。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腓力四世先是在1621年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又在1648年输掉三十年战争之后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并且我们刚刚提到,1659年和1660年,腓力四世又先后输给了法国和英国,割地赔款不说了,还搭上了一个大女儿玛丽亚。公元1665年,仅仅是年方花甲的腓力四世,又意外地死于一场急性阑尾炎。一句挽联——

"生得荒唐,死得窝囊",送给我们的腓力四世同志。

然而,腓力四世绝对想不到,他死都死得不消停。他驾崩之后又引发了另外一场恶斗——"遗产战争"

我们认为,实际上自从路易十四讨要腓力四世家的大女儿玛丽娅开始,法国人就已经筹划了如今这一刻。腓力四世去世,他年仅四岁的小儿子卡洛斯二世即位。法国人提出,法国王后玛丽娅作为腓力四世的长女,理应同样享有遗产分割权。崇尚自由与博爱的法国人要的不多,只需要西班牙人大手一挥,把西属尼德兰的地盘交给法国人治理即可。

这样的弱肉强食法则,把西班牙人按在地上摩擦,西班牙人当然不能答应。

于是1667年,遗产战争开打。法国人这么玩,三十年战争中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的英国、荷兰、瑞典三国不干了。因为不管法国人多么飞扬跋扈,你不可以随意破坏二次欧战业已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如果说前面的《比利牛斯条约》还算理性,大家都忍了,那么如今你法国人的胃口大到要吃下整个西属尼德兰,已经算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了。

英国人不允许欧洲出现一家独大,荷兰不希望与法国之间直接接壤,而瑞典则不愿意法国人的触角伸到北海甚至是波罗的海海域

于是,三家开始干涉法国人的行动。

尽管战场上势如破竹,但最后法国人还是接受了三家的联合施压,与西班牙签订了《亚琛条约》。亚琛条约之后,法国人拿下了部分的西属尼德兰,继续保持对西属尼德兰甚至是荷兰的强大压力。

三、"法荷战争"的发动与结束

当然与此同时,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被吊起来了。公元1672年,法国借口荷兰人在遗产战争中背弃同盟关系倒向了西班牙,发动了"法荷战争"。当然,同时宣战的还有英国,因为此前已经爆发了两次英荷战争,这一次同法国联手,等于是第三次。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法荷战争中的法国人的逻辑十分清晰,因为法国人在欧洲大陆就是要向北海方向扩张,而在海洋方向上就是要压制荷兰;比较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人的态度,这个时期英国人的国策——要大西洋海权,要英吉利海峡,要搞乱欧洲大陆。只是当英法联手混合双打荷兰的时候,这个国策出现了自相矛盾之处。

没错,打荷兰就是要海权收拾了荷兰人,英国人在大西洋海域的霸权就成功了一多半。然而,如果彻底打残了荷兰人,法国人就会成为整个欧洲的霸主,同时还对英吉利海峡虎视眈眈。所以,这场战争中英国人等于是首鼠两端,莫衷一是。最后无奈,英国人于公元1674年宣布退出战争,理由就是没有任何理由。

当然,首鼠两端并不只英国一家。

《比利牛斯条约》的签订,战争后达到国力巅峰的法国

法荷战争,充分暴露出了近现代欧洲列强们朝三暮四,厚颜无耻的真实嘴脸。法荷战争,英法两国既然作为宗教上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都能够结盟,那么宗教这个借口就实在太烂了。因此,索性抛开宗教成见,所有的事情也就一通百通。于是,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西班牙哈布斯堡,纷纷站队到了荷兰一边。新教阵营中的瑞典思前想后,站队到了英法一边。作为对传统北欧对手的回应,同样是新教当家的丹麦则站在了荷兰一边。

只不过,最狡猾的依然还是英国。

英国人在1674年退出战争,却在1678年又杀了个回马枪,加入荷兰阵营。书中暗表,这件事情发生的前一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就已经迎娶了英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妻,两方早早就媾和了。

表面彬彬有礼的绅士们,撒起泼来完全不顾形象,潜台词就是,荷兰的地盘早晚都是我的,尤其海外利益。我打英荷战争可以,那是我的家事,但是同样的事情,你们都来打荷兰就不行,群殴更是没礼貌。于是列强大和解,于公元1678年签订

《奈梅亨条约》

战后,荷兰继续保持了领土的基本完整。瑞典在这次条约中收获颇丰,拿到了神罗北部的部分领土。法国人再次拿到了西属尼德兰的部分土地,同时通过遗产战争与法荷战争的条约,向东还牢牢地掌握了属于德语区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一个六边形的法国,基本形成。路易十四的欧洲霸主之梦基本成真,法国达到了国力上的巅峰。


参考文献:

《英国史》

《欧洲史》

《欧洲历史大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