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我爸媽跟我們住。

一朋友說:一家三口事都不少呢,一家五口住一起那真是事兒夠多。

是啊,實際情況就是,我整天協調個不停,簡直可日理一條家庭相處之道出來。例子太多,隨便舉一——誰來決定、如何決定衣服怎麼洗?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1.

早晨十點,外婆開始放水到大盆子裡準備洗衣服,嘩啦啦。

豆爸:媽,衣服你直接放到洗衣機裡就行了啊。

外婆:不行,衣服髒,要先用洗衣粉泡,然後手搓,再放到洗衣機裡洗。

豆爸:不需要啊,洗衣機有預洗功能,可以自動泡的。

外婆:不行,洗不乾淨啊。

豆爸:你試一下就知道了啊。

外婆:洗衣機是洗不乾淨衣服的。

豆爸:洗衣機洗不乾淨衣服就不會發明洗衣機了!

豆外婆:夏天的或許可以,冬天的衣服就不行,你有油汗,洗衣機洗過了那油汗還在衣服上,又臭又髒。

豆爸:你來,我操作給你看,洗得乾淨的!

外婆:我洗過啊,洗不乾淨的!

豆爸:何必呢?洗衣機洗又省事兒又節約水。

豆外婆:哎,那哪行呢,洗衣服洗不乾淨不如不洗。

......

我在書房裡,聽他們爭論了好久還在車軲轆話,只好走出去。

我對豆爸說:你讓媽那麼洗吧,她一輩子都是這麼洗衣服的。

豆爸說:沒必要啊,浪費時間。

我說:她的時間就是做這些事情的,她的時間概念不同於你的,你節約時間可以做事,可以娛樂,而她節約出時間來就是打瞌睡,她還不願意呢。

豆爸……鼓起腮幫子,氣呼呼的。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我對我媽說:他是擔心冬天水冷著你了,再說他的衣服他自己都沒要求,您就按他意思來不行嗎?

外婆習慣性地轉為小聲嘀咕:說得也是,不過……

我說:好,那就按你自己的方式做吧。

2.

豆爸氣鼓鼓問我:為什麼不按照我說的來做?怎麼總是按照他們的方式來?

我看著他,靜靜地眨幾下眼睛,慢慢地說:因為洗衣服的人不是你,燉豬蹄的不是你,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方式,誰做事誰就有權決定怎麼做。你的事情一樣,你愛怎麼做,其他人也該尊重你,也都不去幹涉你,——呵呵,反正你也不聽的。

豆爸又鼓起腮幫子。

意識到但凡話不對他心他就氣呼呼地鼓腮幫子可真是他的一個習慣啊,我覺得好笑:人總覺得自己才是對的,看自己什麼都對,這才真是不對!哪,你不信啊,有個事我想跟你說好久了,你吃飯時總吸溜嘴,考慮到孩子的教養,你是不是該改一改了?嗯,今天中午一上桌子我就說你,你感受一下那個滋味?你肯定會不舒服,要說,你這人,我吃個飯你都要管了?

他臉色就逐漸緩和,轉頭嗔我說:快去做事,你自己事兒還少嗎,在這裡嘰歪半天,到晚上又大半夜不睡覺?

我翻個白眼……笑:切~ 好好,你說了算,我這就去幹正事了。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3.

豆爸是個“管得寬”的人,這不奇怪,一家人裡總有那麼一個管得寬的人,當然,我們家還是有點奇怪的,——因為太多人都管得寬了……全都不是省油的燈,不是強勢就是頑固(我雖然不強勢不頑固態度溫和,但我堅持啊……),所以非常有必要劃定個人管事管人的界限。

家庭相處其實不簡單,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工作上一個項目一年兩年做完就完滿了,但是我們的家庭裡,也就幾個人,一起過了三年五年,甚至一輩子我們都沒法覺得完滿。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因其特定的人生經歷,負載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一個混合的文化個體單元,具有個人生活歷史的內在合理性和穩定性,所以很難改變,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如我們社會的文化變遷之不易。你要一個人改變就要改變他的經歷,這意味著需要時間,需要你創造或契機給予他新的環境條件

一個家庭往往就是一個文化組合域。你看我家,我爸跟我媽不同,當初是兩家人進了一家門;我家又跟豆爸家不同,到現在就是三家人進了一家門。誰家都一樣,人們常見的錯誤就在於認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就該統一認識,統一意志,只有一種適宜的行動,——衣服就得那樣晾,碗筷就該這樣擺……才不是呢!那麼

,當我們被錯誤的觀念“我們是一家人,你我想的都一樣”所支配,一個家庭就從一個文化組合域演變成一個文化衝突場。

文化衝突下如何和平共處?國際間有行動原則——劃定界限,live and let live,同樣適用於家庭。每個人做事的風格和習慣都不同,務必相互尊重,劃定界限。

費孝通說“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那是要求太高了。我們先要求低一點。你不理解為什麼豬蹄火燒了再煮,沒關係,你可以思想上不理解,心理上不認同,但是行為上你得忍著,不然就等著家裡吵鬧不休吧;如果不想忍,也有個辦法,那你自己去做嘛。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你要說,那有些習慣就是不好啊,不符合科學啊,我就要忍著不說?我實在是忍不了。

從內心講,我們每個人都有太多事忍不了了。但是不是忍不了就有足夠理由不忍。這是情緒控制問題,這裡不討論。就家人的習慣不科學,我要教會TA更科學的習慣這個說法,我覺得要注意三點。

第一要區分,哪些習慣在科學的維度上有高下之分,比如有的更符合衛生原則有的則不符合,而哪些習慣其實純屬習慣不同。

第二,即使是在所謂科學的維度上有高下之分也難有定論,因為科學難有定論,在不同的維度上還有矛盾,而且根本也難說你就掌握完了科學。比如有人說必須飯前務必洗手不然生病,而有人又說不乾不淨吃了不生毛病,前者是現代醫學裡通過管理直接環境、消毒環境,降低感染概率來管理健康,但後者也有科學道理,是通過暴露於適度的環境汙染來提升人的免疫力以管理健康,好比疫苗的作用原理。

第三,即使是有些方式你確定你的更科學,對方的不科學,你也得明白你讓家人改一個經年的做法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得有耐心,有方法,有合適的態度。就事論事的話,你提醒是一回事,強迫人家按照你的方式來那是另一回事。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如前所述,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其經歷的生活文化(行為+觀念)塑造的,一家人一起生活,其實逐漸也就彼此靠攏了。比如作為標準的南方人,我父母即使是在冬天也是一定要開窗的,務必讓寒風南來北往呼呼穿堂,他們心裡才亮堂,但是我跟豆爸因為在北方生活過所以現在冬天也習慣不開窗了。所以耐心點,對方真的會變,進了一家門,人逐漸會趨同,但這需要時間,我們要有適宜的態度。

為什麼不干涉/接納對方的態度重要,耐心重要?因為如果總在衝突,對方就會總是會捍衛自己,防禦你,那樣他在心理上就要與你為敵,維護他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潛意識裡就被提升到保存他自己的高度,“抵死”與你保持不同,那反而是幫助他“固著”了他的習慣,於是我們就看到有人“一輩子“都不改變了。你去觀察,“一輩子”不改變的人往往TA身邊就存在一個“一輩子”都旗幟鮮明、不放過一切機會致力於通過打擊(而非接受) 來改變TA的人。

第四,生活中有些習慣涉及到確定的根本問題,比如安全問題,又比如和平共處原則,那一般就堅決不要讓步啦。嗯,這時候我就會從書房裡走出來,跟大家揮揮手“哈哈,來來,我們談談……”

當然,這次若他不接受,我也完全有耐心,那下次繼續談咯。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4.

上午稍後,我爸媽從洗衣機裡掏出來一堆衣服,開始晾曬。

我爸說我媽:你怎麼回事啊,毛衣不能架到衣架上,會把毛衣拉長的。要平鋪晾!

我媽:這麼多衣服,平鋪晾不下啊。

爸:那你想法啊,有的毛衣洗一次長一次,兩次都沒法穿了!

我媽:這家裡裝修時,他們就沒有做晾衣的地方啊……

爸:你這人就是這樣,一輩子做事都不動腦筋……

幾句話就說到“一輩子”了,要掐了……呵呵,可真是不讓人省心啊。

我笑笑,走過去:哈哈,別爭啦,爸想平鋪就平鋪,媽想掛晾那就掛晾唄。爸,沒關係,那衣服也是甩幹過的,含水量不多了,應該也不至於拉長,你要是特別不放心其中一些衣服,你就挑出來平鋪就是了。媽,那還多了些衣服沒地方晾就交給我處理,我都丟到洗衣機裡烘乾,哈哈。

我又說:要不別晾了,我都開洗衣機烘乾得了?

我媽趕緊擺手:哎,那多浪費電啊。

我爸趕緊說:對呀,有自然的太陽能源利用怎麼不用?再說了冬天家裡乾燥,晾衣服有助於加溼……

我笑:好,就這麼說定了,爸平鋪晾,媽媽掛晾,剩下的我就去烘乾。

不停協調的家庭:誰來決定衣服怎樣洗?

呵呵,看看,就一個衣服怎麼晾的事情兩老人爭來爭去“一輩子”,適用下誰做誰負責,大家做就劃定界限各自負責一塊今天不就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