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13期節目,走近10段古老長城,《了不起的長城》用遊學形式,讓觀眾重新認識並讀懂長城背後的故事。



最後一題:“請問,喜峰口、潘家口這一帶古時被稱為什麼?”


長城“磚員”周深思慮片刻後,成功選擇了正確答案:“盧龍塞”。與長城“磚員”楊迪一同成為了《了不起的長城》第一季的最後“磚王”。


對此,周深感概:“還有著太多關於長城的知識需要學習,這一季走了一路,聽了很多老師講解,很多題目都是知識盲區,長城還有著更多的面等待去挖掘。”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一路走,一路學。這不僅是嘉賓的體驗感悟,也是貫穿整季節目的模式眼。


4月18日,由北京電視臺、燦星製作聯合出品,五洲傳播中心聯合制作的長城文化體驗類節目《了不起的長城》迎來收官。節目帶領劉燁、阮經天、楊超越等“長城磚員”用“行走”觸摸長城軀幹,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長城。


在“走”和“學”中挖掘長城文化

“走四萬裡中國長城,學五千年中華文化”,每期節目結尾,“長城磚員”們都會一同喊出節目的slogan。


這不止是一句呼籲層面的口號,還是整季節目一直貫穿的行動指南。長城,這把解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鑰匙,本身有著豐富的底蘊值得探尋和解密,節目以“走”與“學”為脈絡,在旅研中洞察長城樣貌。


在大多數人對長城的初始認知中,“萬里”往往是加在其前面的一個重要定語。其實,綿延2318公里的“萬里長城”並不相連,它散佈於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等多個省市。《了不起的長城》選擇用旅途體驗的方式,帶領觀眾瞭解長城。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13期節目裡,“長城磚員”們從到山海關爬角山長城,到金山嶺長城開攝影展覽,到敦煌漢長城體驗“時空穿越”,再到山西雁門關進行爬長城體力賽,最後到居庸關答題闖關。每到一地,觀眾對長城的認知與理解便深入一分。


如果說,走近長城是節目帶領觀眾認識長城的第一步,那麼節目中隨時穿插的知識科普環節,則完成了讓觀眾由表及裡深入瞭解長城文化的目標。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在這趟文化旅途中,答題、遊戲、情景扮演等形式俯首皆是。在山海關長城,幾位“孟姜女”帶來了各具特色的戲劇表演;在敦煌漢長城,“長城磚員”們穿越漢、唐,扮演戍邊將士真實體驗古代邊疆士兵生活;在寧夏水洞溝地區的明長城和紅山堡“守衛紅山堡”遊戲關卡中,“長城磚員”們吊著威亞,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模擬古時士兵守衛任務;在居庸關,一道一道長城文化闖關題,讓“長城磚員們”絞盡腦汁。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正如節目總導演陳滌所說,這檔節目腦力付出遠大於體力:“節目更多的難度來自於沿途所看的東西要記得住、背得出,完成任務、解謎的過程中要考驗他們沿途所看的知識。”


在這趟遊學旅途中,“長城磚員”們與“長城及其周邊的一切”鬥智鬥勇。觀眾也跟隨他們的視角,在寓教於樂中刷新對長城的認知。


“綜藝+文化”的新體驗

長城,從外觀而言只是用黃土石頭等材料堆積起來的牆體,而其內裡卻是中華歷史的一個發展縮影,它不僅是金戈鐵馬的戰爭遺物,還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具象濃縮載體。


影視文本中,以長城為主角的題材並不少見,不過相較於《望長城》《長城:中國的故事》等經典紀錄片,《了不起的長城》則更重視大眾科普價值,節目每一期幾乎都借用答題、人物講解、實地體驗等方式,助力長城基礎知識的傳輸,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在文化綜藝領域,以“故宮”“天壇”等文化符號作為敘述對象的節目,也都在熒屏引發關注,這一次,“既重視文化挖掘,又有強情節設置”的《了不起的長城》,在模式搭建上進行了不小創新:一方面,藉助長城分佈區域廣的特點,以遊歷山川的方式建構節目模式,打破的文化節目相對“靜態”的基調,讓節目更為靈活機動,富有代入感;另一方面,大膽地加入“強情節”的設置,將各類真人秀元素融入其中,讓文化挖掘與視聽體驗得到融合,較好把握了文化性與娛樂性的分寸感。


在“遊學”中體驗長城文化 | 《了不起的長城》收官評析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了不起的長城》雖然定位於一檔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戶外真人秀,其實它更像一場文化之旅。整季節目共遊覽各地十座長城,也上了十餘堂關於長城的“文化課”,讓知識在較為輕鬆的視聽體驗中得到了有效傳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