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陷吗?

先给出的答案:毫无疑问,还是会沦丧。

第一次直奉战争,22岁的张学良崭露头角开始。

在这短短的15年间,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成为东北王,第二件丢掉东北,第三件逼蒋抗日,这是他政治光谱中最显著的三条谱线。

那么,一代东北之王,到底是怎样丢掉东北的呢?


1928年日军发动“皇姑屯事件”为止,东北的局势基本都还在以张氏为首的奉系军阀的控制下。

1924年,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取胜,将其势力扩张到关内,在背后支持段祺瑞。两年后张作霖又击败了冯玉祥,把段祺瑞赶下台,自己直接控制北洋政府。在张作霖忙着去北京争权时,日本正大张旗鼓地开始吞并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继任奉系军阀首领,日本希望年轻的张学良能够给予日本人更多的方便和特权。

此时,东北暂时还在奉系军阀手中。张学良后来回忆说:“

操纵我父亲比操纵我容易,日本人没想到我这家伙是这样的。


如果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陷吗?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积极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政策

蒋介石在党内开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苏联不会出兵。因为列宁早就承诺放弃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蒋甚至表示说:已有全盘考虑,一旦交战不利全国军队随时增援”。

然而,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如国民政府设想的乐观。


如果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陷吗?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呢?

当时的中日关系,并非简单的敌我关系。中日之间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两国互有往来,并没有到交战的程度。


如果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陷吗?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和日军的兵力对比


为什么张学良和国府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如此一致呢?

在蒋介石看来,在国家尚未真正统一的情况下难以与日本决战,所以仍坚持“先安内政策”。而对于“九一八事变”,将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期待国联及“非战公约”国出面对日本施压,提出“以求公理之战胜”


在事发当地的东北,蒋介石并没有明确要求和命令张学良进行抵抗。

如果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陷吗?

抗战时期,日军甲种师团和国军德械师军力对比


蒋介石虽然在东北问题上主张不抵抗、诉诸国际社会,但并非意味着在关内其他地区也听任日军攻占而完全不抵抗。

而张学良后来回忆说:“政府的回答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都是这一套话”。

东北军虽然总人数高于日军,但一部分在北部守备苏联,南部能调用的部队不比关东军人数多多少,且装备和战斗力严重落后

张学良将东北“拱手送出”,既是突然事件,也是必然事件。

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统一全国,而实际上全国还是被大大小小的军阀盘踞。而国府对东北的控制力仅仅取决于张学良本人的忠心,对东北军的命令权也完全掌握在张学良之手。


即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全力抵抗,只是延后了东北三省沦陷的时间,对最终结果没有任何改变。

最终,年轻的少帅不仅丢掉了东北祖业,也丢掉了自己剩下的全部本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