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最近有家長跟我反映說自己的小孩,感覺越來越不聽話了,想要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他們也會假裝聽不到。甚至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老是叫不動,經常會耽誤時間,沒有敢去上學,影響孩子的學習。

這些孩子老是不聽家長的話,有些孩子喜歡拖拖拉拉,時間觀念比較差,但是又不喜歡聽父母說教,越叫他們就越不聽話。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孩子總是"叫不動",許多父母感到十分為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呢?其實孩子變成這樣是比較普遍的事情,但也是一個正常現象。作為家長如果想要用科學的方法讓小孩子聽家長教育,樂意去遵從家長所說的話,教育家武志紅:"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相處技巧父母與子女相處,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家長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技巧去引導。

孩子總是"叫不動"、不聽話?其實這是孩子的正常情況

"為反對而反對"其實這是人的天性。有專家研究發現,人的身體裡面本來就有攻擊的基因,想要保護自己,連自己的父母都不例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孩子的年齡也會變大,孩子的思考問題也會越來越複雜,他們的防禦心也會變得重。

面對父母所說的話,他們會慢慢思考裡面的生存含義,當爸爸媽媽希望自己做出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首先考慮到目的性,當認為這件事情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是引起自己不愉悅的心情,於是就會拒絕爸爸媽媽。

這都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都會往著自立獨立的方向發展的。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當孩子不聽話,許多家長的普遍做法是當自己達到不耐煩的狀態下,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家長這樣做所帶來的後果就是,無論孩子多少次也會繼續這樣做的,根本不會做出改變。

這時候有家長會問了,難道對孩子不聽話、叫不動的現象就不管了嗎?其實不是的,針對孩子叫不動或者不聽爸媽的話的問題,需要家長對孩子耐心引導。我們家長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一定要加以管教,通過正確科學的方法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會讓孩子樂意並且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1、1-2歲的小孩,父母應該要這樣做

1~2歲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他們的心智還是比較不成熟的。許多有著1~2歲的孩子的家長,你們在生活中仔細發現當小孩子,開始學吃飯的時候,當你發現他把飯菜都撒在了地上了,這時假如家長對著孩子說,希望孩子不要把飯菜丟在地上,要好好的吃,

但是這時候孩子不但不聽家長所說的話,而且會繼續把飯菜撒在地上,並且以此為樂。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有一個研究證明:當大人越愛乾淨,寶寶越不聽;大人越規定,寶寶越不理。針對1~2歲的小孩,作為家長首先要保持耐心的心態,孩子沒有聽進來自於家長的引導或者是命令的語言,這時候的孩子其實是他們對探索自我世界太過於專注不到爸爸媽媽說話。

那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保持一種理解的心態,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比如說當孩子正在學習吃飯的時候,他們弄髒了手和臉,其實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我們可以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家長這樣做不但可以發展他們動手能力,而且也能夠促進他們對外界事物的理解,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觸感以及大腦的活動。

2、3-4歲的小孩,父母應該要這樣做

3~4歲的小孩,他們的性格特徵大部分都是比較調皮的,比如說,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在玩完玩具之後自己收拾玩具,當你告訴孩子之後,孩子不為所動。等到很久很久,孩子還是沒有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等你發脾氣了,說要把玩具都扔出去,這時孩子也只會磨磨蹭蹭的去慢慢收拾。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為什麼在3~4歲年齡段的小孩叫不動呢?這都是因為當他們的大腦開始發育,他們的自主意識慢慢開始發展了,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來自於大人的尊重,但是他們也不想接受到命令式的語言,所以才導致了當家長希望孩子做什麼,但是他們偏不的情況。

作為家長針對這類型的孩子,應該首先在做事之前跟他約定好一個規則。當有了前提和規則之後,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家長可以先跟孩子說清楚,不按照規則來做所承擔的後果是什麼。這樣當孩子清楚了自己的後果,那麼他們會做下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長記性了。

3、5-6歲的小孩,父母應該要這樣做

相比於3~4歲的小孩,為什麼5-6歲的孩子他們所做的會更加讓父母生氣呢?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的自主意識發展得更為成熟,他們清楚了一些規則的底線,於是他們就會開始挑戰父母的底線,因為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正確的。

於是他們想通過做某一些事情去看父母的反應,從而確定自己做的事情正不正確。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對於這類型的孩子,作為家長首先不要把孩子管教得更為嚴厲,這樣是改變不了本質的,所以家長需要做到尊重小孩的意見,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堅定自己的原則。當家長堅定了自己的行為舉止,讓孩子有了清楚的界限之後,這樣才能夠讓

孩子明確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對於不該做的事情,他們也會有一定的認知了。

4、7-8歲的小孩,父母應該要這樣做

在7~8歲的孩子他們有著更加成熟的心思以及屬於他們自我的主見。之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叫不動,這都是因為他們認為父母叫他們做的事情對自己根本沒有好處,因為缺乏動機,所以他們就會選擇性聽不見。

比如說當我們叫孩子去學習的時候,孩子會假裝聽不到,因為他們會意識到寫作業學習這件事情對我自己根本沒有好處,而且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像玩遊戲,看漫畫一樣讓孩子感到快樂。假如一個孩子總是受到父母對他們的命令,要讓孩子做他們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導致他們所做的事情根本沒有效率可言。所以作為家長想要針對孩子這種叫不動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孩子總是“叫不動”?家長彆著急,不同年齡段的應對小技巧在這

研究者韋斯伍德說:"一天5次的具體稱讚,可以在短短的4個星期內,提高小孩的做事動機和積極性。"當家長對孩子進行一定的鼓勵的時候,給予孩子進行語言或者是行動上的一些獎勵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有目的性去做這件事情,孩子也會因此提高他們上進心了。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