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 三國末代君主的結局如何

三國時期, 三國末代君主的結局如何

三國之魏國末代君主曹奐。歷史,有時候總是週而復始,不斷上演著同樣的劇本,當年漢獻帝最後的不甘與羞辱,如今,終於輪到了曹魏子孫。曹奐,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在做皇帝之前,被封為常道鄉公。如果不是侄兒曹髦反抗司馬家族的獨斷專橫,並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皇帝這個寶座,還輪不到他,他或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輩子的富貴閒人。甘露五年,曹奐正式即皇帝位,那一年,他還不到二十歲。也許是少時便目睹了曹氏家族的大權旁落,曹奐從一開始就沒有反抗的心思,他安心地做著這個名義上的皇帝,並像他的侄兒那樣,不斷地給司馬家族加官進爵。從景元元年到景元四年二月,曹奐曾經三次試圖給司馬昭加封為晉公,位列相國,但不知何故,司馬昭都堅持不受。當然,其中的原因肯定不是司馬昭良心發現,真心謙讓,我猜或許是因為殺死曹髦的緣故,怕朝野不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景元四年十月,曹奐再一次重申旨意,這一次,也許是時機成熟,司馬昭沒有再推辭,並於鹹熙元年,從相國、晉公又進封為晉王,就像當年的曹操,從曹丞相到魏王,不同的人設,演繹了同樣的野心。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操。又命晉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縣。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司馬昭。如果不是主角的名字不同,這兩段史料幾乎一模一樣,真是風水輪流轉,何時到汝家?鹹熙二年十二月,曹奐讓使者捧上皇帝璽綬,正式禪位給司馬炎,就像漢禪讓於魏。他自己則被封為陳留王,這也是當初漢獻帝曾經的封號。據說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在曹奐離去的時候,曾經痛哭流涕,說臣直到死,也會是大魏的純臣。曹魏曾經的君主們,若是泉下有知能聽到司馬孚的這句話,也算是種安慰了吧。

三國時期, 三國末代君主的結局如何

三國之蜀國末代君主劉禪。說起這位蜀國的亡國之君,我心中其實並不太為其難受,因為其人活得透徹、活得開心,從某個方面來說,可以用“大智若愚”來評價他。蜀國不像曹魏,有那麼多任君主,也就劉備、劉禪兩代,當一代梟雄劉備逝世於永安宮後,劉禪在成都即位,時年十七歲。這裡對劉禪的經歷,曾經還有一個傳說,來自《魏略》所記載。說劉備在小沛的時候,沒想到曹操的大軍到了,倉皇之間,拋妻棄子,直奔荊州。那個時候,劉禪才幾歲,四處流浪,隨人進入漢中,居然還曾被人賣掉過。直到被簡氏和張魯找到後,才得以被立為太子。不過,這段故事情節雖然離奇,但卻被史學家裴松之斷然否定,因此也只能作為參考而看。景耀六年,鄧艾在綿竹擊敗了蜀國的衛將軍諸葛瞻,劉禪慌了手腳,思前想後,採取了譙周的計策,是什麼呢?那個計策就是投降。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就此付諸東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兒子劉諶頗有點剛烈之性,《漢晉春秋》上記載,聽說了劉禪要投降的消息,劉諶非常憤怒,力勸劉禪父子背水一戰,死保社稷,否則怎麼對得起先帝。然而,劉禪或許是看透了大勢所趨,沒有采納劉諶的建議,於是將璽綬拱手讓人。當天,劉諶哭於昭烈廟,然後先殺妻子,再自殺。劉禪投降後,據說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並表演蜀國的歌舞給他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座的蜀官都有點感傷,唯獨劉禪喜笑自若、看得很開心。過了一天,司馬昭問劉禪,是不是很思念蜀國?劉禪回答他說,“這裡很開心,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了。”這便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

三國時期, 三國末代君主的結局如何

三國之吳國末代君主孫皓。如果說曹奐讓人惋惜,劉禪老實憨厚的話,那麼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就是罪無可恕了。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在吳主孫休死後,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聽信人言,說孫皓才識明斷,極力勸說朱太后立其為帝。可憐的朱太后,一介寡婦,分不清是非,只好聽從大臣們所言,迎立了孫皓。這一立,就給自己迎來了殺身之禍。孫皓即位後,一改之前明君的形象,變得猜忌、好色且殘暴無比,濮陽興和張布看眼自己立了一個這樣的貨色,心中都懊悔不已,於是不由自主地說孫皓的壞話。孫皓聞聽,也不管自己的皇位是誰扶植起來的,二話不說誅殺了濮陽興和張布。並且一不做二不休,過了不久又殺死了當年的朱太后以及先帝孫休的兩個兒子。縱觀孫皓的一生,有一件事是始終伴隨其左右的,那就是殺人。他有一個愛妾,曾經縱容下屬去街市搶奪百姓的財物,那時候司市中郎將陳聲,自以為從前是孫皓的寵臣,便秉公處理,將罪犯繩之於法。這下,禍事臨頭了,孫皓愛妾向孫皓告狀,使得孫皓大怒,他假借其他的事情,將陳聲處以鋸斷頭之刑,殘暴如此,可見一斑。幸好,這樣的暴君沒讓他執政太久,天紀四年,吳國末代君主孫皓投降,被賜號歸命侯,這樣一個殘暴的君主,最後仍然能夠享有錦衣玉食,實在是讓人心有不甘。太康五年,孫皓死於洛陽,時年四十二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