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卻系統的設計要領原則與注意事項

冷卻系統的設計要領原則與注意事項

冷卻系統的規劃要領準則與注意事項: M4 m2 b: v7 D/ |) g Y1 S" i# S

熔化後的塑膠材料進入模具型腔後,還處於高溫狀態下,與模具型腔壁觸摸,把溫度帶給了模具.注塑成型時,模具的溫度又直接影響到塑膠的填充與產品的質量,填充保壓後,產品不能敏捷的凝結成型, 形成成型週期長.此時需藉助冷卻系統幫助,進步凝結速度,減少內應力,提升成型速度.5 z# r. {/ Y- N& [- A& J

在規劃冷卻時,需事先清楚,冷卻的對像是產品,如果完全只考慮產品,會形成冷卻不均勻的現象,冷卻不均勻對產品晦氣,會有變形,縮短印等現象;在規劃時,要充沛的考慮模仁的冷卻,要把速個模仁均勻的冷卻下來,才幹把產品上的溫度均勻帶走,冷卻才幹均勻,也就是說,冷卻的規劃方向是:在模仁上把冷卻水道均勻散佈在模仁上,讓模仁均勻的冷卻,產品的冷卻才會好,才會均勻.

以下是冷卻系統的規劃準則與注意事項:

1.儘量確保塑件的縮短均勻。保持模具的熱平衡,找出產品溫度集合區。

均勻的分散佈水道方位.均勻冷卻,為到達這一目的,就只有二點:接近高熱量區,遠離低熱量區。

2.冷卻水孔的數量越多,孔徑越大,責對塑件的冷卻效果越均勻,依據經驗,一般冷卻水孔邊與型腔壁的間隔應為冷卻水管直徑的1.5~2倍間(常為12-15mm),兩條水孔之間的間隔,從中心起在水孔直徑的4~5倍間,

冷卻水管的直徑一般為8-12mm,可是不能超過14mm.水孔直徑6與8時, 相對應的喉牙為1/8",水孔直徑10時, 相對應的喉牙為1/4",水孔直徑12時, 相對應的喉牙為3/8",包括堵頭喉牙也是一樣.

冷卻水離頂針、斜頂和鑲件邊的最小間隔:3.5mm,大模5050以上最小間隔6MM。

防水圈槽位到其它孔位邊的間隔,最低保留2.5mm以上,

3.儘量是冷卻水孔間隔行腔外表的間隔相等,當塑件的壁厚均勻時,冷卻水孔與型腔外表的間隔應該處處相等,當塑件的壁厚不均勻時,厚壁處應該加強冷卻,冷卻水孔應該接近型腔,間隔小可是也不應小於10mm3 {+ S# x' L$ \\5 q4 a4 [) p

4,澆口處加強冷卻,一般在注塑時,澆口鄰近的溫度最高,距澆口越遠的溫度越低,因而要加強澆口處的冷卻。即冷卻水從澆口鄰近流入

5,應該下降進水與出水的溫差,如果進水與出水的溫差較大,將使模具的溫度散佈不均勻,特別關於流程很長的大型塑件,料溫越流越低,關於矩形模具,一般沿模具寬度方向開設水孔,使進水與出水的溫差不大於5度(精密模具的溫差要控制在2度以內)3 N1 B2 M4 f, I9 h* R" h

6.合理挑選冷卻水孔的形式,對以縮短大的塑件(如PA)應沿縮短方向開設冷卻水孔,關於不同形狀的塑件,冷卻水管的排列形式也不進相同。詳細排列形式依據產品考慮: d5 D2 |) Q0 |# a

7.合理挑選冷卻水管接頭的方位,為了不影響操作,進出口水管接頭一般設在打針非操作側

8.冷卻系統的水管儘量避免與模具上的其他機構如:導柱導套孔,小型芯孔等發作干涉現象,規劃是要全盤考慮

9.冷卻水管的進出接頭應該埋入模板內,避免模具在搬運過程中形成損壞,最好在進出口方位打出標誌如IN AND OU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