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說: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定論,各有各的說法,各說各的道理。

孔子的整個體系體現出來的人的本性應該是性善的。因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到了孟子,孟子直接提出了人性本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但是比如荀子的主張就是人性本惡,他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他認為人生來就是好利的,所以人性是本惡的。這個爭論一直到王陽明的出現才算是有了一些結論,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意思是人本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很有些佛家的:無惡無善,萬法皆空。比較像。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大道最終的目的到是殊途同歸的,都是為了教化世人,去惡從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孟子為什麼說:人性本善

今天這裡重點說一下,孟子為什麼說:人性本善的。在《孟子》一書裡,孟子把這種善叫作:不忍人之心。在我理解的通俗一點就是:不忍心的意思。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這才有不忍人之心的政治。憑著不忍人之心,才會去施行不忍人之心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玩弄東西那樣簡單。”

孟子說人人都會有不忍人之心,都會有同情心,也就是說人性本善的,他還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他說:“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去了,看見的人都會有不忍人之心、同情的心情,都會過去把這個小孩救起來的。但是我們去救這個小孩並不是為了和這個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取一個好聲譽,更不是因為不想聽到那小孩子的哭聲才去救這個小孩的。所以孟子說人性是本善的。”

孟子為什麼說:人性本善

並且孟子由這個故事又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和提升,他說由這個故事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算人;沒有羞恥之心的人,不算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人,不算人;沒有是非之心的人,不算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謙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如同他有了人的四肢。有這四種萌芽但是自己還說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在殘害自己的人;說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殘害他的君王的人。凡是有這四種萌芽在身上的人,就該懂得把它們都擴充起來,就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流出。星星之火,定能燎原。如果能夠擴充它們,把它們發揚光大,就足以安撫天下;如果不能擴充它們,把它們隱藏起來,那估計就連自己的父母都養活不了。

孟子為什麼說:人性本善

所以孟子的理論是:人性本善的。並且我們要把人性裡的善發揚光大,能夠發揚光大我們就能受益無窮,反之如果我們不能發揚光大,那估計惡的一面就會顯現出來。那我們將會深受其害的。由此我寧願相信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我也願意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