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4)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承教,就是領教。安,就是樂於。我很樂意聽老先生的指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梃,就是木棍子。 刃,就是刀。孟子先提了一個問題,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這兩者有沒有什麼不同?

曰:“無以異也。”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曰:“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孟子又問用刀殺人和用苛政害死有什麼不同?

曰:“無以異也。”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很會引導,先設定一個邏輯,如果你承認這個邏輯,你就要接受這個邏輯合理的推論。從這一點看,孟子應該是一個辯論的高手,也是一個說服人的高手。隨後孟子講了一大段話,就是第四章的重點所在。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庖,就是廚房。廚房裡面有很多肥肉。廄,是馬廄。馬廄裡面有很多的肥馬。但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種政治的結果孟子叫做“率獸而食人也”,就好像領著野獸來吃人,這是對以政殺人的一種控訴。一方面“庖有肥肉,廄有肥馬”,可是另一方面“民有飢色, 野有餓莩”,孟子用強烈的對比來控訴這種“率獸而食人”的政治。應該說這個批評是非常尖銳的。

“獸相食,且人惡之”。

野獸之間的自相殘殺、爭相食肉,人類尚且厭惡。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上到一國的君主,下到基層的官員,照顧人民都是你的責任。官員應該像父母那樣對待老百姓,為老百姓辦事,可是你履行政治的結果是“率獸而食人”,嚴重背離了自己的職責。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俑,就是一種木偶、人偶,是用來殉葬的。因為上古是用活人來殉葬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就不再用活人殉葬,而改用刻畫成人形的木偶、土偶來殉葬。即使這樣,孔子還是給予嚴厲的批評:最先用這種木偶或者土偶來殉葬的,應該不會再有後代了吧!無後就是絕後。孔子為何如此生氣?孟子解釋說“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不僅活人不能用來殉 葬,用像人的木偶、土偶殉葬也是不對的。“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又怎麼能夠讓我們的老百姓活生生被餓死呢。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4)

這一章的關鍵語是“為民父母”。孟子繼承了西周保民思想的傳統,特別強調為民的思想,所以他以“為民父母”的觀念直接對質梁惠王,強調這是做君主的最基本的規範、 最基本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在問:你有沒有按照這個來做?

孟子引用了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在講這句話時,賦有很深的以人為本的含義,因為他是直接批評人殉的制度和人殉制度的殘餘。用活人來殉葬,這是人殉; 不用真人,用假人,這是人殉的殘餘。而人殉制度及其殘餘都是不尊重人,不是以人為本。

從孔子到孟子,主張以人為本,但是這個人不是抽象的人。 孟子特別強調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人的具體內涵是人民大眾,所以引用了孔子的話以後說,“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孔子對人這麼尊重,這麼重視,怎麼就能使我們的人民餓死了呢? 從這裡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思想裡面以人為本的觀念已經是根深 蒂固的,不僅如此,還把這個思想直接運用到了“為民父母”這樣 的觀念裡面。後來孟子講以民為貴,雖然沒有明確表達出以人為 本,但意思是相通的。

《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篇(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