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梁惠王篇(1.4)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承教,就是领教。安,就是乐于。我很乐意听老先生的指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梃,就是木棍子。 刃,就是刀。孟子先提了一个问题,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这两者有没有什么不同?

曰:“无以异也。”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孟子又问用刀杀人和用苛政害死有什么不同?

曰:“无以异也。”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很会引导,先设定一个逻辑,如果你承认这个逻辑,你就要接受这个逻辑合理的推论。从这一点看,孟子应该是一个辩论的高手,也是一个说服人的高手。随后孟子讲了一大段话,就是第四章的重点所在。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庖,就是厨房。厨房里面有很多肥肉。厩,是马厩。马厩里面有很多的肥马。但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种政治的结果孟子叫做“率兽而食人也”,就好像领着野兽来吃人,这是对以政杀人的一种控诉。一方面“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可是另一方面“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孟子用强烈的对比来控诉这种“率兽而食人”的政治。应该说这个批评是非常尖锐的。

“兽相食,且人恶之”。

野兽之间的自相残杀、争相食肉,人类尚且厌恶。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上到一国的君主,下到基层的官员,照顾人民都是你的责任。官员应该像父母那样对待老百姓,为老百姓办事,可是你履行政治的结果是“率兽而食人”,严重背离了自己的职责。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俑,就是一种木偶、人偶,是用来殉葬的。因为上古是用活人来殉葬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不再用活人殉葬,而改用刻画成人形的木偶、土偶来殉葬。即使这样,孔子还是给予严厉的批评:最先用这种木偶或者土偶来殉葬的,应该不会再有后代了吧!无后就是绝后。孔子为何如此生气?孟子解释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不仅活人不能用来殉 葬,用像人的木偶、土偶殉葬也是不对的。“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又怎么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活生生被饿死呢。

《孟子》七篇解读|梁惠王篇(1.4)

这一章的关键语是“为民父母”。孟子继承了西周保民思想的传统,特别强调为民的思想,所以他以“为民父母”的观念直接对质梁惠王,强调这是做君主的最基本的规范、 最基本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在问:你有没有按照这个来做?

孟子引用了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在讲这句话时,赋有很深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因为他是直接批评人殉的制度和人殉制度的残余。用活人来殉葬,这是人殉; 不用真人,用假人,这是人殉的残余。而人殉制度及其残余都是不尊重人,不是以人为本。

从孔子到孟子,主张以人为本,但是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 孟子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人的具体内涵是人民大众,所以引用了孔子的话以后说,“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孔子对人这么尊重,这么重视,怎么就能使我们的人民饿死了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思想里面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是根深 蒂固的,不仅如此,还把这个思想直接运用到了“为民父母”这样 的观念里面。后来孟子讲以民为贵,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以人为 本,但意思是相通的。

《孟子》七篇解读|梁惠王篇(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