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藉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

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要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我們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入手。

基礎概念:條件反射

在19世紀末期,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這些實驗很快受到全世界生物學家的注意。巴甫洛夫致力於神經系統如何支配行為的工作。他通過研究狗產生唾液的種種方式揭示了一些學習行為的本質。

孩子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習試驗裝置

簡單描述試驗是這樣的,巴甫洛夫發現狗狗每次看到實物的時候嘴裡會分泌很多唾液,於是在每次餵狗的時候同時按響一個蜂鳴器(鈴鐺),長時間之後只要他按蜂鳴器狗狗就會分泌唾液,這種反射便叫做條件反射。(動物先天的反射,稱為非條件反射。它是相對於條件反射而言的。在對條件反射的研究中,作為應該與條件刺激相結合的非條件反射常常應用食物性反射),條件反射既是生理現象也是心理現象,所以巴甫洛夫有時又把條件反射稱為心理反射或信號反射。

一、言傳身教

任何好的習慣養成,父母都是最好的最天然的老師,因為孩子每天都在受著父母的影響。世界著名化學家、炸藥的發明者艾爾弗雷德諾貝爾對社會責任感就是來自於父親的言傳身教。諾貝爾的父親老諾貝爾對研製炸藥特別感興趣。一次,諾貝爾問父親:“炸藥是傷人的可怕東西,為什麼還要研製它?”老諾貝爾這樣回答孩子說:“雖然炸藥會傷人,但是,我們要用炸藥來開鑿礦山、採集石頭、修築公路、鐵路、水壩,為人民造福。”聽了父親的話,諾貝爾接著說;“我長大了,也要研製炸藥,用它造福人類。”可見,父親的責任感、事業心對諾貝爾的影響很大。自己平時的人生感悟、道理都可以和孩子說,教育不用等時間。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繫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孩子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言傳身教

二、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負責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只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任。要告訴孩子不檢查的壞處,並且要為這個壞處負責人。

孩子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負責

三、拒絕拖延,重在堅持

拖延症成為現在很多孩子的通病,拖延症不僅不利於好習慣的養成,嚴重的拖延症還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如果你的孩子有拖延症,請看下面的視頻。

四、讓孩子體驗成功   

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因為任何成績都是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取得的。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   

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於自己的習慣。”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說得更明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的確,習慣使人的思維模式自動化,使人的行為不由自主,因而一個人的習慣直接決定著其人生成敗的因素。

孩子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這就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