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孤島十年,我終將富裕

投資這條路,很孤獨,但我知道結局。

這個結局就是漫長的道路終點我會是那個勝利者,而我的同伴,絕大多數都失散了,同行的人有的比我快,有的比我慢,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的結局。

昨晚在雪球看到一個球友的帖子,很火,受到的讚譽很高,我趕緊看完,發現我和作者的觀念,竟然完全相反,這裡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以供參考。

一、持有一家股價不漲的公司是什麼體驗


首先講的是大秦鐵路,這家公司業績穩定,股息率長期高達5%,市盈率只有個位數。作者認為投資大秦鐵路是刻舟求劍。

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作者還認為:表面上看,大秦鐵路估值低、分紅高,但背後,資本市場對它不看好,股價多年不漲,原因在於它的停滯不前。

主營業務運煤,強週期性,多年來業績並無明顯增長,這才是機構不看好它的原因。

投資不能刻舟求劍,否則拿個計算器就可以炒股,銀華PE低、地產分紅高,買了就能賺錢嗎?

今年很多所謂夾頭,買一堆銀行地產,如招行平安萬科,以為這樣就完事了,那還需要基金經理做什麼。

你們不知道的是,在利率下行的時代,依靠利差生存的銀行,會面對怎樣的利潤衝擊?

你們不知道的是,疫情之下,銀行的壞賬會不會增加?實體受影響,會不會涉及到銀行讓利。

這都是對銀行股不利的地方。這些問題不明朗,投資銀行股,很難有超額利潤。

那麼,我是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大秦鐵路,基本上這個很考驗人對投資的認知深度了。

對於投資本身講,如果市場估值不變,那麼你持有的收益率就是淨資產收益率×(1—分工率)+股息率。


大秦鐵路的淨資產收益率還可以,分紅也可以,既然市淨率比較低,那麼分紅再投資就行了。口說無憑,我這裡計算一個十年的持有收益。

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如圖,我用紅色字體標出的部分,對於股權投資人來說,股價上漲最大的時候長期看恰好是投資人損失最慘痛的時候,股價持續下跌,投資人的收益最大。

好的投資是不依賴於股價上漲盈利的,好的投資一定是複利優先的。


即使大秦鐵路這樣的大藍籌,業績基本震盪,沒有成長,僅僅分紅再投資,因為估值低、分紅高,就可以有十年複合收益率11.87%的表現。

研究員被淘汰是因為他在一家基金,僅此而已。據我所知,全國公募基金經理十年公開收益率在10%以上的寥寥無幾。

機構,正是最愚蠢的市場參與者之一,我呼籲大家原則上不要買主動型基金,基金經理水平不行是一方面,主要是你不行,你肯定喜歡漲的多的基金,這種特殊的機制使得機構追逐短期收益率排名,必死。

投資很簡單,卻並不容易,保持理性,克服盲動,實在太難、太難。

你看看,長期收益率10%以上的私募有幾家,佔比多少?這方面的機制因素我就不講了。

二、食品飲料行業是好的行業嗎?


作者統計了最新創歷史新高的股票有25個。消費和醫藥佔比64%,得出我們這是兩個優秀的行業,是嗎?

恰恰相反,我認為食品飲料是最爛的行業之一。

看看淘寶、京東、拼多多做食品的企業有多少吧,看看開餐館的都多少,幾家做大了?

為什麼食品飲料行業容易出牛股呢?因為基數足夠大。比如全國的銀行我撐死給你一千家,食品飲料行業呢,可能全國百萬家沒問題,千萬家問題也不大。

我自己就嘗試過收購地方有特色的菜品配方,然後註冊去做一個品牌,後來才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

怎麼做?太難了。

部分食品飲料企業優秀是因為從市場裡面殺出來的,經過殘酷的競爭爬出來的,在牛股裡面比例較高也正常,但是莫不能認為投資食品飲料企業很賺錢。

所以真正厲害的不是行業屬性,是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企業,在競爭中形成的競爭力和護城河才是企業成功的根本。

那麼,什麼是競爭力呢?我多次強調,偉大的公司一定是偉大的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過偉大的產品實現的。偉大的是人、產品,但是必須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有意義。

李嘉誠給長江商學院欽定的座右銘是:“取勢、明道、優術”。這六個字非常簡單,但是蘊含著深厚的道理。

先說取勢,“勢”是事物發展趨勢、政策導向等。“勢”往往無形,卻規定了方向,順勢而上則事半功倍,逆勢而動則事倍功半。古人云:“不知勢,無以為人也”,這是根本,之後才能論道。勢是大環境和趨勢,事物規律確實相對穩定,但是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而言,大環境和趨勢是最重要的,然後才是根據事務規律辦事,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使用策略達到成功。

再說明道,“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道是理念、客觀規律,是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或變化。“明道”就是通過加強修身,學習多種知識和理念,研習、領悟並通過實踐不斷地領悟、明確認知、掌握客觀規律。

最後說優術,“術”是能力,能力是知識、方法、策略和經驗的集合體;“術”也是可解決實際問題的流程和策略,是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的技巧。“優術”即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方法、科技技術、創新產品等,探索和積累實訓中實用的各種策略,積澱適合於自己的“術”的經驗,持續更新信息技術所需要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和綜合能力及素質。

我一直是不看好洋河的,認為它的產品不行,產品力不夠,近來的股價走勢也不太好,作者說:同樣是白酒公司,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長期走勢突出,而洋河股份、金種子酒卻要低迷的多,本質也是企業競爭力不同,消費者認可度不同。

我是很不認同的,因為這是用股價的走勢去論證公司的強弱,這沒有意義。

三、醫藥的終局是什麼樣的


製藥企業是我非常不看好的行業,如果說消費企業我覺得選取充分競爭中勝出的企業還能獲取超額收益,製藥企業我則基本上回避。

這個行業一方面需要持續的研發,有點科技股的意義,我一直認為創新是投資的敵人,從股東價值上看,創新一般承擔了毀滅價值的角色。

創新一方面容易出差錯,另一方面侵蝕了自由現金流,這都和投資的本義背道而馳。

一定不要投資創新驅動的企業,大華股份年報說創新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被我無情嘲諷過了。思路有問題額。

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這個慘烈大家感受一下。

中國平安、微軟、蘋果手機的創新我是認同的,因為不是以創新為驅動,而是價值為導向,創新是為價值服務的,英特爾這樣的企業我絕不會碰。

倒下,不過一瞬間。

具體到醫藥行業,還有個問題,那就是具體國家的醫療體制。我們還是看美國,很多投資人和研究員總是把藥企和美國對比,這,是一下子錯到了根本上。


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如圖是15、16年的數據,美國的衛生醫療費用在GDP的佔比遠超其他國家,注意:美國的人口國家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好太多了。

鉅額支出帶來的卻是失敗的結果,沒有幾乎失敗,就是,失敗了。

根據統計,2013年在11個西方國家中,美國人均醫療花費為8508美元(真實美元),是表現最佳的英國(3405真實美元)的2.8倍,但表現卻是這11個國家中最差的。

大秦鐵路股價十年不漲也能賺三倍的投資的本質

美國的醫療系統平均整體表現在西方國家中表現最差,完全是價高質次的代表

造成這一奇怪現象的罪魁究其本質,只有一點,醫療作為具有公共產品特徵的特殊商品,在美國價格完全被供給方壟斷扭曲,同時缺乏制約機制,導致供給方儘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同時在強大的供給方金主的壓力下,無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都對修正這個扭曲的的醫療市場採取消極態度。最終導致醫療費用的急速增長。保費問題只是是醫療費用過高的衍生品而已。

美國獨有的PBM模式更是失敗,PBM(藥品福利管理)在早期主要是為支付方擬定藥品目錄、提供保單的處理、與藥企談判獲得折扣、管理藥店網絡並與其談判以獲取折扣以及對處方進行審核和修改,這主要是使用更低價的處方藥(仿製藥或者其他價格較低的品牌藥)。但是,僅僅提供行政服務不能做大市場規模。


作為處方的核心出口,PBM公司擁有很大的話語權,這推動了PBM直接進入藥品採購和銷售,這大大擴張了其自身的市場規模,PBM公司也變成了主要的藥品零售商。


隨著新特藥在美國藥品銷售佔比的持續上升以及仿製藥價格的上漲,PBM雖然確實為支付方節約了一部分費用,但藉此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這使得其自身的控費角色受到了強烈的質疑。PBM做大市場主要是掌握了處方出口,通過制定藥品目錄、與藥企談判獲得折扣和返點、與藥店談判獲得折扣以及最後與支付方談判明確保險支付價。

在美國PBM、保險公司、製藥企業互相聯合,人民大眾被宰殺,已經是事實。

如果要進一步研究美國醫療費高企的原因,就必須先研究它的組成。2016年佔美國醫療費用前五位的是醫院費用(32%),醫生費用(26%),醫藥費用(13%),居民個人護理(8%)和私人保險費用(7%)。這些費用中,最重要的是前三個,其他的費用或多或少都給它們有直接關係。保險費用更是與他們息息相關。

首先醫院費用,其過高的根本原因在於,一是美國醫院有自己的定價權,美國政府認為政府不應該不干涉醫院的治療收費價格;Medicare是美國醫療的標準參考價格,但作為需求方的美國政府,面對供給方的報價,做不到充分有效地議價。二是美國醫療收費的原則,是不根據醫療結果收費,完全按照醫療過程收費。所以即使有Medicare作為參考價格,醫院也可提升自己的費用,導致同一過程,而收費可能不同的局面。同時也導致醫院有極大的主動性延長醫療過程,使用成本高昂同時也是利潤高昂的醫療設備,增大耗材使用,設立豪華病房等,以便謀取利潤。

最後一個是藥品和醫療設備被大公司壟斷,政府同樣對其價格不加干涉,造成價格畸形。

由此可見,美國醫療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供給方的天然壟斷。這個壟斷必須由政府使用強制行政政策手段予以干涉,才能真正做到進行成本控制。而在美國,在供給方強大的政治遊說能力影響下,美國政府想進行根本性醫療改革的企圖舉步維艱。換句話說,美國的醫療體系就是一個死結,只會越打越死直至整個體系破產,然後以破產逼迫改革。

這種情況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是不可能出現的,想都不要想。


隨著醫保局的成立,去年的集採轟轟烈烈,預期疫情後會進一步推動。醫療具有公共商品的屬性,必須考慮均衡性和合理性,隨著醫療領域改革的深化,我認為醫保局作為最大的支付方,話語權越來越強,我國的高端醫療會有較大的發展,但是一定是在保證最廣大群體的利益基礎上。

我認為藥品作為醫療的工具,在醫、藥、保(保險+社保)、費(消費者)四方機構中,話語權僅高於消費者,是很被動的。

醫藥裡面我選擇醫,即醫療服務,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平安好醫生這樣的公司我覺得不錯,製藥企業我覺得不行。

我國的醫療體制決定了對比中美兩國的藥企終局不具備可行性。

由於我國市場較大,製藥企業還在發展階段,遠未到終局,改革中醫保局也會兼顧藥企的利益,我認為投資藥企更有利可圖,但是風險較大,前景不如醫療企業。

你說恆瑞牛逼,華東醫藥、信立泰不行,真的是這樣嗎?

邁瑞和華蘭生物是醫療服務類型的,而且並非以創新為驅動,這裡就不講了。

世界上製藥企業牛逼的有美國、印度、日本和歐盟,這些牛逼的企業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市場主要都在美國。


美國的生物技術、醫療技術領先全球,也是有原因的,錢砸出來的。

四、三個小問題


最後我再講三個小問題。

第一個,作者說,消費、醫藥公司之所以更為優秀,是因為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無法抵抗的命運,是因為吃喝拉撒,是我們每個人無法拒絕的剛需。

這也是偽命題,最近幾年,剛需這個詞語出現越來越頻繁,讓我噁心的不行,尤其是房地產。剛需原本是經濟學名詞,指的是消費者對價格變化不敏感。醫藥和消費真的是剛需行業嗎?是的,這個行業是,但是企業不是。

因為提價死掉的消費企業不要太多,藥品的“剛需”是因為專利保護。

因為剛需所以賺錢是錯誤的,真正創造超額收益的是資產的價值差異性。君不見,水果、小麥、裝修,哪樣不是剛需,不是大行業,哪有拿得出手的企業呢?

第二個,作者講,投資的本質,是找到能夠代表時代方向的優質公司,找到每個增長行業的高競爭力公司,找到未來增長最快的成長公司。

當智能手機蘋果興起的時候,意味著諾基亞、黑莓手機的黴運來臨。

當移動互聯網席捲世界,意味著報紙、電視、廣播的前途低迷。

當ZOOM等虛擬會議商崛起,意味著線下會展業、酒店業受到衝擊。

資本的市場的本質是資源優化配置,將社會資金交給最有運營效率的上市公司,唯有成長穿越牛熊。


你要選擇最有成長性的行業,在裡面選擇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這樣你看到的,從此不再是一根根K線,而是一個個優秀公司的成長壯大崛起之路。

我覺得這也是誤導,尋找優秀公司的成長壯大崛起之路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段永平說,敢為天下後,就是等局勢明朗才進入,你進那麼早,真的相信自己能看到未來誰是老大?關鍵是老大勝出後,你再站隊,你的收益並不低了。

我昨天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是這樣的:利用市場先生的情緒,不要相信他的智商,利用研究機構的智商,不要相信他們的決定,利用自己的決定,而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如果總是想找到改變世界的公司,那麼你的投資一定是焦慮的,敏感的。你的交易必然頻繁,如果不頻繁,你的提前量又那麼大,那麼拉長時間看出錯率就會很高。

因為我們都不是上帝,你是天才例外,你是天才的話我這篇文章就毫無意義了。

我並不是提倡大家買了就不要動,一夜暴富也好,慢慢變富也好,核心是確定性。

芒格說,我的劍要留給能揮舞它的人。我覺得這個揮劍的能力就是掌控力,具體到投資,就是掌控確定性的能力,因為巴菲特,芒格這樣的人來說,投資是確定性優先的,從而享受複利。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弘一法師。在我看來,年輕的時候鬥勇鬥謀取的勝利並不是一件好事,勇會失去,謀會失算,利用更加穩定的市場規律才是智者所為。

第三個,作者說:今年很多所謂夾頭,買一堆銀行地產,如招行平安萬科,以為這樣就完事了,那還需要基金經理做什麼。

我說,基金經理本來就沒什麼用啊,真要說有用也是有的,比如提供市場的流動性,比如收管理費等等。


厲害的基金經濟寥若晨星,整體就是垃圾堆,哪個基金經理不服,把十年業績圖發給我,標準不高,複合10%就可以,我把你加到晨星裡面。


在我看來,最好的投資就是持有一攬子的空頭股,然後做輪動。沒必要去搞來搞去,沒有哪個國王試圖和猛獸以命相搏。

最後的最後,做一個文章預告,我打算揭穿基金定投的謊言,這個基金公司和基金媒體聯合炒作的基金屆最大的謊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