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3月2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女士劉介紹到:

  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是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可能重於上年,威脅玉米生產的主要是草地貪夜蛾,威脅水稻生產的主要是稻飛蝨和稻縱卷葉螟,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是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白粉病(小麥防治病害的電:19913871782(V))。

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今年冬季暖溼氣候,造成小麥條鏽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鏽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10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氣象部門也介紹了4、5月份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黴病的大流行。小麥白粉病現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奪取今年的夏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防病治蟲的任務十分繁重。

  看到這裡您是否心裡一緊

  但是不要慌

  專家來教您怎麼防治

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小麥條鏽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策略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三種鏽病中發生面積最廣,對小麥生產最具毀滅性的氣傳葉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葉片早衰,灌漿不良,籽粒秕瘦,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這種病害在世界範圍內分佈廣泛,發生普遍,為害嚴重。條鏽病在我國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雲南等小麥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黃淮等地的冬麥區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麥區發生嚴重,一般流行年份可減產20%-30%,嚴重時可造成小麥絕收,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1為害症狀

  小麥條鏽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鞘、莖杆、穗部、穎殼及芒上也可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著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葉片初期形成褪綠條斑,後逐漸形成隆起的皰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近橢圓形,鮮黃色,在葉片上沿葉脈縱向排列成整齊的虛線條狀。後期表皮輕微破裂,散出鮮黃色粉末(夏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表面佈滿夏孢子堆,病葉向葉背縱向捲曲,病葉的背面也能產生條狀鮮黃色的夏孢子堆。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背面形成短線條狀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表皮不破裂。葉背受害症狀比葉面顯著。

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2病原

  小麥條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原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柄鏽菌屬條形柄鏽菌小麥專化型,是專性寄生菌。條鏽病菌主要寄生於小麥,個別小種可侵染大麥、黑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該病菌有明顯的致病性分化現象,全世界已鑑定出的條鏽菌生理小種近100個,我國已發現32個生理小種,條鏽菌生理小種很易產生變異,1950年已來出現過5次優勢小種的改變。

  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養料,在病部產生孢子堆。夏孢子堆長橢圓形,裸露後呈粉狀,橙黃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單胞,淡黃色,大小(18-28)μm×(18-24)μm,表面有細刺,有6-12個散生髮芽孔,排列不整齊。冬孢子堆多生於葉背,長期埋生於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大小(30-53)μm×(12-20)μm,雙胞,褐色,下端色淺,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溢縮,大小(36-68)μm×(12-20)μm,有中等長度的短柄。

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3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其侵染循環可分為冬麥和春麥上夏孢子越夏,冬麥秋播出土後侵染秋苗,以菌絲體在葉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葉流行4個環節。通常平原冬麥上的夏孢子在夏季麥收前,通過氣流遠程傳播到高寒地區的自生麥苗和晚熟春麥等寄主上越夏,作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秋季,高寒地區越夏的夏孢子隨氣流遠距離傳播至平原冬麥區後,遇有適宜的溫度(菌絲體和夏孢子的發育適溫分別為13-16℃、9-11℃)條件,導致冬麥秋苗感染,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後1個月左右。當旬均溫度下降到2℃以下之後,病菌以菌絲體在麥葉組織內休眠越冬。翌年小麥返青後,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甦擴展,當旬均溫度上升到5℃以上時,開始顯症產生夏孢子,持續20多天,夏孢子經氣流傳播到周圍返青後的麥苗新葉上,若遇雨或結露,病害逐漸擴大侵染,造成春季病害的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

為什麼今年小麥的病蟲害會如此嚴重?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4發生條件

  小麥條鏽病發生、流行及為害,除與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關係外,還與品種抗性、氣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

  1.菌源基數 菌源越夏或越冬積累量與小麥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係,越冬菌源量大,當茬品種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麥區播種早,一般秋苗發病較重,翌年發病就會嚴重,反之則輕。

  2.品種抗性 不同品種對小麥條鏽病的抗性存在明顯差異。一般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於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易感病。

  3.溫度 溫度對小麥條鏽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溫度在0-32℃利於病害發生,氣溫高於36℃,病菌經2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溫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