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祕訣

引言:


《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是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自編自導並參與演出的電影。影片獲得第71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拉巴基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阿拉伯女導演。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這部影片於2019年在中國大陸上映,豆瓣顯示至今已有91萬人看過,63萬餘人評分,分值高達9.1分。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艱難的生活經歷。他狀告他的父母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卻不能好好養育他。影片以類似紀錄片的手法展現贊恩努力擺脫命運,最終又逃不出宿命的悲劇。

導演娜丁·拉巴基經過三年研究、6個月的拍攝,得到520小時的素材,最後再剪輯濃縮成116分鐘的電影。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影學研究主任蒂莫西·J·科里根說過:

電影並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地方或者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們也是“一種看的方式”。

而這種“看的方式”基本是由導演決定的,他們通過對攝影機的掌控,引導觀眾用特定的視角看故事、人物、地方或者生活方式。

本文將從使用淺景深、手持攝影機拍攝、利用屋頂遠景三種技巧的妙用,解讀影片的三大催淚秘訣,勾勒出貧民窟孩子難逃貧民命運的主線,浮現出社會體系不合理的主題。

1、使用淺焦,營造悲苦情緒,引發觀眾共鳴

景深(DOF),是指在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圖像的成像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

通俗的講,就是沿光軸縱深方向被攝主體(焦點所在位置)前後可以接收的清晰範圍。

淺景深就是被攝主體前後可接收的清晰範圍小,背景模糊,一般用於凸現或強調畫面中某些人物或事件。

影片中至少有三個場景使用了淺景深的攝影手法,來凸現出主人公的悲苦情緒。

場景一:影片的開頭部分,贊恩媽媽帶著他和小嬰兒去監獄看哥哥,在這裡還關著他的好幾個表兄弟,關在裡面的人還能靠勞動獲取報酬,所以對於媽媽而言,這不算一件悲哀的事。

媽媽隔著玻璃和哥哥聊著家常,年幼無知的小嬰兒坐在窗臺玩著煙盒,鏡頭透過媽媽和小嬰兒模糊的臉,給若有所思的贊恩一個特寫。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這裡畫面用了淺景深,焦點在贊恩的臉上,旁邊的畫面是虛化的,凸出顯現他憂慮的眼神,暗含著他對這種生活的厭惡和失望,聰明早熟的贊恩已經隱隱預感到一種宿命。

這一幕為後面的離家出走做了情感上的鋪墊,也與為影片結局埋下伏筆。

場景二:贊恩離家出走後遇到了同樣可憐的泰格斯特,後者是位沒有合法證件的單親媽媽,每天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輪流打好幾份工,還要擔心隨時會被關進監獄。泰格斯特目睹了贊恩如何在遊樂場過夜,如何輾轉於各個店鋪求人錄用,她對這個小弟弟即憐憫又愛莫能助。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泰格斯特在回家的路上,隱約覺察到後面慢慢跟過來的贊恩,這裡畫面採用中特寫,並使用了淺景深,使得泰格斯特清晰的臉在前面,而後面那個藍色衣服、藍色袋子的依稀人影在漸漸靠近。

畫面中泰格斯特的焦慮顯而易見:一方面她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無力再幫助別人;另一方面這個小弟弟惹人憐愛,而且她確實也需要人照顧兒子。這個糾結過程通過虛化背景,使人物表情更有表現力,觀眾跟著泰格斯特揪著一顆心。

場景三:泰格斯特入獄後,贊恩和泰格斯特的兒子尤納斯艱難地生活著。贊恩試過所有辦法之後,發現無法單獨撫養小尤納斯,但又不忍心把小尤納斯賣給人販子,他希望有好心人能收養小尤納斯。於是他把尤納斯扔到路邊,自己遠遠觀察是否有人上前關心,而尤納斯眼光從未離開過贊恩,被呵斥一次之後還是忍不住衝向他唯一的親人贊恩。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此處畫面用全景展現,也採用了淺景深,焦點聚在遠處的贊恩,隨著一個屁顛屁顛的模糊小人兒慢慢靠近,贊恩的形象越來越明顯,他的情感矛盾也越發強烈:自己也是弱小無助的孤兒,卻要被迫擔起家長的責任,成為一個更弱小的生命唯一的依靠。

此時觀眾的同理心也被全面調動起來:贊恩太難了!筆者看到這裡,一陣心酸!

這些場景都是通過利用淺景深,把畫面焦點聚在有複雜情緒人物身上,而虛化旁邊一覽無遺的動態景象,製造虛實交錯的空間透視,引導觀眾去注意人物的情感變化,引發觀眾共情。

那虛實交錯的畫面,猶如一隻強忍著淚水的眼睛,眼裡全是悲苦,卻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讓觀者有一種如鯁在喉、無語凝噎的悲痛。

愛默生說:真正的痛苦是人們默然承受的,不願別憐憫和安慰的痛苦。

影片裡的人物的痛苦都是說不出來,哭不出來的,這是數以百萬計黎巴嫩的貧民必須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是導演要讓觀眾看到的。

2、手持攝影機拍攝,製造現場感,推出高潮

這部影片大量採用像拍紀錄片一樣的拍攝手法,用了很多手持攝影拍攝,全部採用自然光,演員基本都是素人,甚至不給演員劇本,不喊開機不喊停。這種手法使電影呈現出最真實的效果。

這裡手持攝影拍攝是由攝影師扛著攝影機對人物進行抓拍,鏡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晃動。而巧用鏡頭的晃動,不但使劇情更真實,還能製造一個又一個高潮。

影片中至少有兩個高潮場景,在手持攝影機抓拍過程中鏡頭出現明顯晃動,現場感十足。

場景一:贊恩父母準備把剛來完初潮的贊恩妹妹嫁給雜貨店老闆以獲取聘禮。這一幕被本打算帶妹妹離開的贊恩撞見了。贊恩帶著妹妹極力反抗,卻敵不過父母的暴力轄制,最終骨瘦如柴的妹妹被抱上摩托車送走。

在狹窄幽暗的樓梯裡,父母和子女展開一場混戰。四個人物之間的拉、拽、按、打、踢、抗,夾雜著乞求聲、反抗聲、謾罵聲、啼哭聲、哀嚎聲,使俯拍和仰拍的兩臺攝影機忙不過來。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鏡頭跟拍人物的肢體動作和位置變化而出現明顯搖晃,加上後期的畫面剪輯,把這種混亂的場面體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眼花繚亂,彷彿置身於混戰中,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樓梯外,贊恩的爸爸開著摩托車急匆匆地把妹妹載走,贊恩在後面追趕。

這時鏡頭跟著贊恩跑的節奏出現更為激烈的晃動,一方面從後面捕捉贊恩的追趕的背影,另一方面又從正面直拍他慢慢停下來的過程。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觀眾彷彿也跟在他後面追趕,又從前面目睹他漸漸趕不上,因而更能體會到他的憤怒、無奈和絕望。

此處為影片的第一個高潮,經過這番強烈又無效的反抗,贊恩離家出走,開啟另一段掙扎。

場景二:贊恩把尤納斯賣給人販子後,回到原來的家裡想拿身份證件準備跑路,在與父母的爭吵中得知最愛的妹妹因為懷孕死了,他悲痛欲絕。妹妹的死訊奪走了贊恩最後的希望,他抄起菜刀,怒氣衝衝地跑向害死妹妹的雜貨店老闆家裡。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接著鏡頭追著贊恩匆匆跑起來,畫面劇烈搖晃,一會兒拍贊恩的背影,一會兒拍他父母的腿,一會兒拍路邊的車子或破舊的樓房。這個片段由好幾個搖晃的鏡頭剪輯而成,持續了數十秒之久,再配上舒緩悲傷的音樂,悲劇效果呼之欲出。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觀眾彷彿追著主人公的路線想一探究竟,但又趕不上,沒直接目睹贊恩殺人的經過,而是從路人的表情猜測悲劇的發生。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這是本劇最後一個高潮,是贊恩經過反抗、掙扎、妥協後憤怒的爆發,也是後來他要控訴父母的根本原因——妹妹的死和自己的牢獄之災讓他反思父母的錯誤。

在這些爭執和衝突的片段裡,手持攝影的機位要隨人物肢體動作的幅度和位移變化快慢迅速做調整,因而畫面搖晃不清晰,但正是這樣才沒有任何擺拍的痕跡,觀眾彷彿置身其中,切身體會到了主人公的憤怒、不滿、反抗、以暴制暴,體驗到高潮的跌宕起伏。

用手持攝影機拍攝,產生類似於3D的身臨其境效果,在其他電影也不少見。比如《科洛弗檔案》就有大量晃動鏡頭來表現災難來臨的混亂和驚慌,營造緊張的氣氛,創造一個個高潮。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電影《科洛弗檔案》截圖


3、巧用屋頂遠景、大遠景,展現宏觀背景,引發深思

攝像中的遠景是電影攝影機攝取遠距離景物和人物的一種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

本部影片拍攝場景是真實的貧民窟,劇中的髒、亂、差無處不在,而導演在各個部分穿插了整個貧民窟屋頂的遠景畫面,甚至空中航拍大遠景,讓這種背景得到宏觀的展現。

場景一:影片開場先以贊恩在法庭上控告父母作為懸念,再用倒敘的手法展開事件的原委。

這裡是用一組貧民窟的航拍大遠景開啟事件開頭,再用中景描述孩子們的生存狀態,接著又是航拍貧民窟大遠景。這一組從宏觀到微觀又到宏觀的鏡頭,暗含了贊恩的命運:他生於斯,長於斯,掙扎於斯,也會墮落於斯。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場景二:贊恩帶著妹妹在屋頂玩,享受片刻的快樂時光,然而目光所及都是一片破敗景象,茫茫無際,看不到希望,贊恩臉色一片憂鬱。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這裡用了遠景,展現贊恩的眼裡的世界,隱含著贊恩對這個世界的熟悉和無望,也預示噩夢即將開始。

場景三:贊恩發現妹妹被打扮一新,又有人上門提親,知道父母一定會將妹妹送人做媳婦,他很苦惱。

這裡又在贊恩憂傷的沉思後面插入一幕貧民窟破房子的遠景畫面。預示著贊恩即將逃離這個環境,為下面的情節做好銜接。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場景四:在影片後段有很多贊恩靠賣飲料艱難維持生計的場景,緊接著導演又插入幾秒鐘的貧民窟航拍大遠景畫面。這又是一種不詳的預感。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果不其然,贊恩回到住所,發現出租命運屋被鎖了,而他藏的錢全部拿不出來。這個打擊成了壓死贊恩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他從抗爭命運到妥協現實的轉折點。

離開了父母,相依為命的泰格斯特也不在,身旁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要仰仗他,現在房子又被收回去,攢的錢全沒了……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贊恩不得不向現實屈服,他動了丟下小尤納斯的念頭,最後像他父親賣掉妹妹一樣,把小尤納斯賣給人販子。贊恩最終成了他最不想成為的人。

而這個航拍大遠景,與開場的航拍大遠景遙相呼應,暗喻贊恩終是逃不出這片貧民窟。

每當贊恩想逃離的時候,都會有灰濛濛天空下昏黃的屋頂做陪襯;每當生活要對贊恩下重手的時候,導演就用一組航拍貧民窟大遠景來做預示。

贊恩反抗、掙扎、妥協、墮落都是在這片灰濛濛的天空下,都是在這座骯髒又破敗的貧民窟裡。

導演通過貧民窟屋頂遠景展現人物所在的環境背景,為影片勾勒出故事格局,引導觀眾由小及大,關注更宏大的社會問題。

用遠景或大遠景來表達宏觀環境,引發思考,在其他電影也很常見。在災難片、戰爭片等都會用城市上空的大遠景來表現地域的廣袤和災難的破壞力,以此來營造災難的恐怖氛圍。《流浪地球》就用了大量的城市、地球大遠景,比如在開場和結尾用大遠景來表達地災難的可怕、人類的堅毅、絕望與希望,以此引發觀眾深思。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電影《流浪地球》截圖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電影《流浪地球》截圖


4、勾勒貧民窟孩子難逃貧民命運的主線,浮現社會體系不合理的主題

這部電影巧用屋頂遠景勾勒貧民兒童贊恩的生存格局;利用搖晃的鏡頭來表現格局裡的人物的衝突和爭執,製造高潮;使用淺景深突出人物的情感波瀾來豐富劇情,打動觀眾;如此便勾勒出一個貧民窟孩子難以逃出貧民命運的故事主線,浮現出“迦百農”的主題。

“迦百農”是一個聖經中一個被耶穌毀滅的村莊,後來,這個詞用以表示混亂。這裡導演用“迦百農”隱喻黎巴嫩社會體系的不合理。

《何以為家》(《迦百農》)的導演娜丁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

“我把電影看作是一種通過展示我對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看法來質疑當前整個體系,以及質疑自我的一種手段。《何以為家》電影裡描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血淋淋的現實。我非常理想主義,特別是我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我堅信電影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或者引發人們的思考。”

豆瓣9.1、超60萬人評分,《何以為家》三種鏡頭下的三大催淚秘訣


如她所願,我們通過導演“看的方式”看到了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看到了更深層次的社會體系問題。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贊恩,一千個贊恩的父母,一千個社會問題。

這部電影獲得很高的票房,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和爭議。

有人看到了贊恩的可憐,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幸運;有人看到了贊恩父母的罪惡,有人看到了他們的無奈;有人看了世界的惡,有人看到了希望。

無論如何,思考就是改變的開始,越多人思考,改變就越有力度。可以說,拉巴基想用電影改變世界的理想正在實現。

影片中的主演——真名也叫贊恩,在聯合國難民署和劇組的幫助下,成功移民到挪威,現在正在接受教育。相信這部電影還會幫助更多的社會底層人員。

結語:

《何以為家》是部很成功的催淚電影,導演用類似紀錄片的手法讓這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電影更真實感人。本文分析了導演如何通過淺景深的使用、手持攝影機拍攝和屋頂遠景的巧用,來引起情感共鳴、打造現場緊張感、引發觀眾深思,勾勒貧民窟孩子難逃貧民命運的主線,浮現社會體系不合理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