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茯茶讀史:長平之戰—倒黴孩子:趙括

本文來自同名公號:一杯茯茶 更多閱讀,敬請關注。


所以,趙括,小帥哥,你誰也別怨,在那個年代,在那種情況下,你的“天才”只能用來壯烈的去戰鬥到死,然後靜悄悄的被所有人黑著,直到永遠。


一杯茯茶讀史:長平之戰—倒黴孩子:趙括


歷史上,被黑被冤的人很多。但是大多在若干年後,能夠得到公正的評價,所謂蓋棺定論,所謂後人寫前人歷史,沒有各種利益羈絆,才好來評價歷史人物。

有一個人例外,兩千多年下來,依然很黑,而且要永遠黑下去了。這個人叫:趙括。只要“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在,這個英俊帥氣的高富帥“將二代”小夥,就只有黑著了。

聲明:一杯茯茶不是要給趙括喊冤。有一句話,叫時也運也,這個時運,就是歷史,長平之戰前,或者前好多年,秦是怎麼個勢?趙是怎麼個勢?所以你趙括趕上了,就你了,這個鍋,歷史光榮的交給你了,來揹著吧。

整個春秋戰國幾百年,打來打去,民不聊生的,說道戰爭,後人唯推兩場戰役,那叫個慘。“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其餘的戰鬥,和這個比起來,不論規模、持續時間、傷亡之慘,不要提了。“晉陽之圍”誕生了個趙國,“長平之戰”,趙國趴下了,秦國沒有了最後一個強敵,統一天下基本上沒有障礙了,一個新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即將出現。

長平之戰中牽扯的三個將領,白起功成(如有興趣請點擊:左右都是死的白起),廉頗靠邊站,趙括被貼上了四個字的永久標籤。表面看,秦慘勝(死傷過半),趙被幹趴下了。但是,是這樣麼?長平之戰三年後,秦王送了把劍給白起,說你去死吧,於是,白起掛了。相比趙括的戰死沙場,心裡是不是有點疙疙瘩瘩?廉頗呢?沒過幾年被趙王逼的跑去給楚王打工,載到哪裡了,再也沒有爬起來。

所以呢?你們再厲害,有背後的秦王、趙王厲害麼?

因此上,長平之戰,表面上是秦趙兩國之間、幾個名將之間的角逐,其實則是兩個君王之間的遊戲。

好了,一杯茯茶帶領諸位親們來看看這兩個戰國時代最牛逼的君王手裡的牌,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如果有可能也可以向白起啊、廉頗啊、趙括啊什麼的喊喊話,告訴他們,哪裡涼快哪裡玩去,喝喝酒、看看美女什麼的,別打了,反正你打不打的,我勝負都在哪裡放著呢!哈哈

先看軍事。這倆牛人一個在西北、一個在北部邊地,和匈奴啊什麼的好多好多的遊牧民族玩,玩的不分彼此,不知道誰是胡人誰是華夏人了。騎兵什麼的那一套玩的溜透,戰鬥力超強。單兵素質,真不好說誰比誰強一點。

趙國軍馬一流,騎兵一流,仗著邯鄲一帶產鐵的地理、技術優勢,在六國中率先使用鐵質兵器,比青銅兵器升級了一個檔次都不止。起趙軍的戰鬥力,打周邊的幾個國家,比喻下,說是成年人打幼兒園孩子吧,有點誇張,基本上也是成年人打個初中生、高中生的那種效果。

秦國呢,還在用青銅做的兵器呢。不過人家秦國人穿越到現代,把流水線工藝偷走了,秦人各種兵器全部是標準化、流水線生產,就現代車間的生產方式,不光是效率高的沒譜,還完全彌補青銅器的不足,使得兵器補充上更簡單、更快捷,戰鬥力瞬間可以維持在較高水準上。

那麼,沒差距麼?有。還很大。

秦自商鞅變法後,完全按照法家的那一套,整個國家都是一部精準的機器,還是戰鬥機器,實行的是郡縣制,中央集權,國家機器,都在秦王手裡,說幹什麼,那效率,剛剛的,沒法說。

趙國呢?武靈王“胡服騎射”打造出來的軍事強國,很牛,看誰不順,就想上去幹他。那是瞬間掠地千里啊。只是這個國家機器麼,有點問題,人家趙人還實行封地制呢,王公貴族什麼的,這貴族吧還有自己的私兵,國家有事,趙王派個大將,啊,那誰,你帶著誰誰誰,去跟秦國幹一架吧,幾個貴族帶著兵就找這個將領報道,出發。這個效率是不是得有點問題?更麻煩是時不時的難免就出現一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岔子,一級一級下來,太怕人了。就廉頗自己都有好幾次不聽使喚的記錄呢。

趙兵真是好兵。史書記載,“好俠義”,反正一杯茯茶沒有看出來,這個到底是褒揚還是貶低。你“好俠義”,是對誰俠義?養著你的貴族?對你好的親朋好友?你服氣的人?你看著順眼的人?對你有恩的人?好多,獨獨沒有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所以自古,“俠義”二字,總是在“國家大義”面前顯得狹隘,乃至於黯然失色。所以,當秦人散佈趙括死了,趙括投降了的時候,大多數的趙兵就選擇投降了,老子不打了。哇,四十萬人啊,都罷工不幹了。

反觀秦人,那就是“國家”二字,割一個人頭,吃一個人頭的飯,割兩個人頭就有兩個人頭的待遇,這些“虎狼之輩”知道,為了國家,為了自己,多割幾個人頭,國家就會給他們榮華富貴,所以,秦人是聽聞戰鬥,那激動勁兒,比現在的戰鬥民族俄羅斯相比,只在上更勝之。戰鬥力高低,一目瞭然。

這是軍事上,經濟上呢?幹仗麼,打的是經濟實力,自古同理。秦人耕戰第一。光興修水利等公共工程一項,就建立了一個穩定的糧源。像什麼修個鄭國渠,可澆灌關中農田4萬餘頃,關中就成為一片沃野。修個都江堰吧,蜀中就變為富庶之地,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糧。光是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的建成,為秦國的強盛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趙國呢,趙人喜歡經商,加上國家地形上的限制,持久戰,講真是“臣妾做不到啊”,以趙的實力,他確實耗不起。你讓他打個野戰,那傢伙,狂飆一般啊,守城之類的,真不行。趙國除了武靈王,還沒有那個趙王胸懷天下,廣積糧,搞戰備,時刻準備著,要做天下的接班人的。農田水利之類的,想的別想。

這個就是兩國君王的眼光,或者叫胸襟的東西。趙國自武靈王喬裝去見秦王,考察秦國地形,計劃幹掉秦國外,其餘的趙王,都忙著幹別的事情了,比如搞個政變啊,比如娶一個妓女做王后啊什麼的。後人笑言,趙國十二代國王,光政變兵變就搞了十一次,大家熱衷於自己搞自己,搞的趙人都麻木了。而人家幾代秦王那可都是老老實實的好孩子,一心念書,面壁圖破壁,要一統天下呢。

差距就在這裡呢。

然後自長平之戰的序幕“上黨戰役”開始,這場戰爭的勝負就基本上確定了,就看是一種怎麼樣的勝負法了。

從戰爭對戰層面看,廉頗是對的,秦軍近60萬,趙軍近45萬,你沒法打,屢戰屢敗,最後只好堅壁不戰。秦人一看沒辦法,只好耗著。這一耗,變成持久戰,消耗戰了。長平一地聚集了百萬之眾,趙軍耗不起,秦軍也耗不起。

這才有了秦人派間諜到趙國首都邯鄲散佈流言說“秦軍所怕者,唯馬服子耳(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子即趙奢之子趙括)”。然後就有了趙括代替廉頗的後話。

憑什麼?幾句流言,就能改變趙王的用人大計?

因為趙王已經堅持不住了。趙國的糧食不夠吃了,向周圍的國家借糧都借不出來了,那些國家怕得罪秦國,一粒糧食都不敢借給趙國!所以趙王在催促廉頗幾次後,耐不住只好換將,而趙國名將已經凋零,只好讓“天才”名氣在外的“將二代”英俊帥氣的趙括上了。

這種情況下,趙括只能採取主動進攻的態勢了,必須的。秦人雖說受不了吧,但是相比趙國要好的多。當時秦人已經佔據了韓國的野王,河內郡等地(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沁陽一帶),並且動員了百萬人的後勤輸送人員,離前線長平,直線距離100多公里,路途也好走。而趙軍離邯鄲在200公里以外,且都是太行山中的小道,極易被掐斷,後勤補給相當脆弱。

趙括一面拼命打,一面還要餓著肚子。史書記載,打到後來,趙括斷糧達到46天,以至於士兵相互殘殺為食。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啊!

然後,趙括掛了,突圍時候被亂箭射殺。壯士馬革裹屍,很壯烈。

然後因為被白起詐而坑殺的四十餘萬降卒,太踏馬悲慘了,總的有人來負責不是?於是,關於這個敗軍之將趙括的故事,段子就開始不絕於耳了,黑人照樣照汗青,歷史書都寫的汗牛充棟了。不黑你黑誰呢?你去黑趙王?你去黑著試試!

所以如果你不是自己幹,是給老闆打工的話,你記住,該你背的鍋,你一定老老實實的揹著,誰叫你是打工的呢?冤死你也揹著。一黑到底。至少,趙括的家人沒有被連坐誅族不是!

所以,趙括,小帥哥,你誰也別怨了,要怨,也只能怨你生不逢時,在那個年代,在那種情況下,你的“天才”只能用來壯烈的去戰鬥到死,然後靜悄悄的被所有人黑著,直到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